冬至前的璃月港,被一场细雪裹成了素白。玉衡星府的画室却暖得像浸在温汤里,炭炉里的银骨炭烧得正酣,松烟墨的沉香混着金粉的微甜,在雕花窗棂间漫成一片软云。李豫立在八尺长卷前,指尖捏着支紫毫笔,笔尖悬在某处飞檐上,迟迟未落。
卷上的璃月港已近完工:望舒客栈的铜铃用赤金勾了铃舌,风过处似有清响从纸间漏出;码头的石阶染着赭石,每道纹路都洇着潮意,像刚被晨露浸过;护城河边的垂柳用花青调了石绿,枝条软得能垂到画里的水面。唯独最高处的月海亭之下,青瓦只铺了半幅,金粉在纸角堆出薄薄一层,像落了未融的雪——那是标注箭窗位置的专用金粉,每一点都对应着防御的死角。
“父亲。”
画室门被轻轻推开,带进一股砭骨的寒。李勤站在门口,玄色千岩军常服上沾着层岩的冰碴,梢凝着的雪粒落在青砖上,洇出细碎的湿痕。他怀里紧紧揣着个牛皮纸包,指节因用力泛白,甲胄的铜扣撞在门框上,叮地一声轻响——刚从层岩换防回来,连卸甲的功夫都省了,直奔府里。
李豫没回头,指尖的紫毫在金粉堆里轻点:“层岩的雪,比港里的烈?”
“是,”李勤反手带上门,呵出的白气在暖空气里散得快,“蛰龙脊的风裹着雪,能把人掀下岩壁。”他走到长卷旁,目光扫过画里熟悉的街巷,忽然笑了,“父亲画的码头,比上月又宽了三尺?”
“码头监工说,开春要增两座栈桥。”李豫的笔终于落下,金粉在纸间晕开,像给箭窗描了道亮边,“画得准些,工匠动工时才不慌。”他瞥了眼儿子怀里的纸包,“裹得这样紧,是层岩的炭笔写生?”
李勤耳根微红,把纸包往身后藏了藏:“是……些地脉图。”
李豫放下笔,取过案上的青瓷茶盏,注了半盏热茶推过去。茶盏沿的云纹被炭火烘得烫,映得李勤冻红的指尖像落了点朱砂:“你十三岁画的《归离原矿道图》,还在我樟木箱里压着。”
“那画歪歪扭扭的……”
“歪?”李豫挑眉,转身从博古架上取下个紫檀木盒。打开时,泛黄的麻纸上,炭笔勾勒的矿道歪七扭八,却在关键处用朱砂圈了个醒目的圈,旁边小字歪扭:“此处裂隙深丈许,勿近。”“那年层岩小矿难,千岩军照着这‘歪扭图’,从侧道救出三个矿工。”
李勤的指尖在茶盏沿蹭了蹭,炭灰混着茶渍,在釉色上洇出浅痕。他忽然把纸包放在案上,一层层拆开:“这次在层岩深处,见着种奇异的地脉光。”
最上面的画是用层岩焦墨画的:岩壁裂着道细缝,淡紫色的光从缝里渗出来,像困在石中的蛇。光线下的矿道纹路纤毫毕现,连石钟乳的走向都标得一丝不苟。李豫的目光落在画右下角——那里有块暗红的痕,像溅上去的血。
“是‘龙蜥蜕壳处’?”李豫指尖轻点裂缝旁,“《石书辑录》说,古岩龙蜥褪壳时,地脉溢紫芒,矿石脆如薄冰。”
“是,”李勤的声音低了些,“上周有个新兵不懂,想凿那里的星银矿,差点被落石埋了。”他指尖划过那道暗红,“这是拉他时,被碎石划破手蹭上的。”
李豫取过儿子的画,平铺在自己的长卷旁。一边是青瓦错落的璃月港,飞檐下藏着箭窗与暗渠,透着“人间烟火的筋骨”;一边是暗沉粗糙的层岩裂隙,紫芒里藏着矿道与地脉,藏着“大地深处的呼吸”。两卷画的边角竟悄悄对齐了——天衡阁的地基线,与矿道图的地脉线连成一道直线,像条藏在土里的龙,一头连着地上的屋,一头扎进地下的岩。
“你在军帐里,还带着我给你的那支狼毫?”李豫忽然问。
“带了。”李勤从怀里摸出支笔,笔杆是望舒客栈换下的旧廊柱削的,刻着“檐角连地脉”五个字,被摩挲得亮。笔锋秃了半截,沾着的不是松烟墨,是层岩的焦土与矿粉。“上次画地脉图,炭笔用完了,就用它蘸矿粉画,竟比炭笔还清楚。”
李豫接过笔,指尖抚过秃了的笔锋。那触感粗糙得像层岩的岩壁,却比府里最细的紫毫更让他心头一颤。他转身从案头取过一碟金粉,蘸了点松烟墨,在李勤的画里,顺着那道紫芒添了几笔。金粉混着墨,在暗岩上开出细碎的花。
“父亲?”李勤愣住了。
“地脉光映着星银矿,该是这样的。”李豫的声音轻得像落雪,“再深的地下,也该有光。”他把笔还回去,指腹在“檐角连地脉”的刻字上停了停,“这笔画过矿道,也该画得出亭台。”
李勤握着笔,忽然想起十年前。那时他总把亭台画歪,李豫不说他,只把他抱到天衡阁的脚手架上,让他摸未上漆的廊柱:“你看,木头里有纹路,顺着纹路画,就不会歪。”后来才知,那些脚手架的位置,都是父亲用画笔算的,连每个榫卯的角度都标在图上——画里的亭台,原是能住人、能挡险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次回来,能歇几日?”李豫重新执紫毫,给天衡阁的青瓦补色。
“明日就得归队。”李勤的声音涩了些,“层岩地脉不稳,得重测。”他从纸包里抽出最后一张画,递过去,“这个……给父亲。”
画上是片陌生的岩壁,最显眼处生着株琉璃百合。花瓣用层岩朱砂矿粉涂的,根茎处却用金粉勾了几笔,像有阳光从岩缝漏下,正落在花瓣上。
“在沉玉谷现的,”李勤挠挠头,“地脉光养的花,比港里的艳。想着父亲画天衡阁时,或许能用这颜色。”
李豫接过画,指尖触到花瓣上的朱砂矿粉,粗糙得像儿子手心的茧。他忽然笑了,把画贴在自己的长卷旁——那株琉璃百合,正好在天衡阁的窗台下,像从画里长出来的。
“用得上。”他说,“很用得上。”
炭炉里的银骨炭噼啪响,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一个执笔,一个握枪,却在画纸边缘慢慢靠在一起。李勤看着父亲给青瓦补色,忽然现,天衡阁的地基深处,多了道极细的线,走向竟与自己画里的地脉光一模一样。
夜深时,李勤披着父亲的厚氅出门,手里攥着那支狼毫。雪停了,璃月港的灯火映在雪上,像撒了满地金粉。他回头望,玉衡星府的窗还亮着,窗纸上父亲的影子正弯腰添笔,笔尖划过纸的声响,隔着雪夜传过来,轻得像地脉的呼吸。
李勤笑了笑,转身往码头走。靴底踩雪的咯吱声里,怀里的狼毫硌着心口,暖得像揣了块炭火。他知道,父亲的画里从此有了层岩的地脉;而他的画里,也永远记着璃月港的飞檐——檐角连地脉,从来都不是两回事。
几日后,李豫的《璃月全景图》成了。旁人赞红墙青瓦“稳得能扛住百年风雪”,只有李豫知道,画的最深处,藏着抹层岩的朱砂色,像株倔强的霓裳花,正从地脉里悄悄向着光长。画角的落款极小,不是“李豫”,是“豫与勤”。
喜欢原神钟离bg之小青龙穿越了请大家收藏:dududu原神钟离bg之小青龙穿越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