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85集 景区开发规划(第1页)

第285集 景区开发规划(第1页)

黔山深处的蓝图

越野车碾过最后一段碎石路时,林默推开车门,带着草木清气的风立刻灌满了他的鼻腔。眼前的山谷像被老天爷失手打翻的翡翠匣子,浓绿的藤蔓顺着赭红色的岩壁垂落,一条银带似的溪流在谷底蜿蜒,偶尔有白鹭惊起,掠过水面时划出细碎的涟漪。

"林总,这片就是我们考察了三个月的核心区域。"规划师老张递过来一张航拍图,指尖点在地图中央的空白处,"从卫星图上看,整个片区呈葫芦形,入口狭窄,腹地开阔,天然具备景观层次感。"

林默蹲下身,手指抚过湿润的泥土。去年在莫干山的民宿刚步入正轨时,他在一次扶贫论坛上看到了这片土地的照片——原始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七十,散落着三个保留着百年习俗的苗族村寨,却因交通闭塞藏在深闺。

"村民怎么说?"他抬头望向远处山坡上隐约可见的吊脚楼。

"我们走访了十二户人家,"随行的当地向导接过话头,"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靠采药和编织为生。听说要搞旅游开,一半人担心坏了祖宗留下的林子,一半人盼着能修条像样的路。"

林默把航拍图铺在一块平整的岩石上。阳光穿过树冠的缝隙,在图上投下跳跃的光斑,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二手车市场里,自己也是这样对着一张城市地图,琢磨着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该往哪铺。

一、纸上的桃花源

规划团队的临时办公室设在村委会的旧仓库里。墙上贴满了测绘图和民俗资料,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照片旁,是生态学家标注的濒危植物分布带。

"初步方案有三个方向。"席设计师陈曦展开一卷蓝图,"a方案侧重自然保护,只开百分之三十的区域;b方案强化民俗体验,计划复建苗王寨的百年粮仓;c方案则是均衡路线"

林默的目光停留在图纸边缘的一条虚线——那是生态学家建议保留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上周他跟着护林员巡山时,曾在这片林子见过一只红腹锦鸡,羽毛在晨雾里像团燃烧的火焰。

"基建不能碰核心保护区。"他拿起红笔,在图纸上圈出一片扇形区域,"住宿区全部用架空式建筑,地基打在岩石层上,不能破坏地表植被。"

会议持续到深夜。当讨论到污水处理系统时,老村长推门进来,手里捧着的竹篮里盛着刚蒸熟的糯米粑粑。"后生们,"老人往火塘里添了块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知道哪棵树能动,哪捧土要敬。"

林默把方案翻译给老人听。当说到要建生态厕所时,老人浑浊的眼睛亮了:"就是你们城里说的,屎尿能变成肥料那种?"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拍着大腿笑起来,"这个要得!我们苗家自古就知道,万物要循环着来。"

二、破土的声响

奠基仪式那天,林默特意请来了寨子里最年长的鼓师。十二面铜鼓在晨雾中敲响时,他握着铁锹的手微微出汗。第一铲土落下的瞬间,山风卷着松涛掠过耳畔,像是这片土地的回应。

但困难比预想中来得更快。负责道路施工的队伍刚开进山口,就被林业部门拦了下来——原定的路线会惊扰一片野生红豆杉群落。

"改道要多花三百万,工期至少延后两个月。"项目经理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焦灼,"林总,要不我们跟环保部门再沟通沟通?"

林默放下电话,抓起安全帽就往山上跑。在红豆杉生长的坡地,他看到几株幼苗正从腐叶里探出头,紫红色的种皮像缀在绿毯上的玛瑙。"改道。"他给项目经理回电话时,声音异常平静,"钱我来想办法,树一棵都不能动。"

资金缺口最终靠引入生态基金填补。新规划的道路沿着溪流蜿蜒而上,路面采用透水性材料,下雨时雨水能直接渗入地下。施工队的工人起初抱怨这样干活麻烦,直到有天清晨,他们现路肩上的石缝里冒出了几株野兰花。

与此同时,民俗文化区的建设也遇到了瓶颈。负责复原吊脚楼的老工匠坚持要用传统榫卯结构,拒绝使用钢筋水泥。"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不用一根钉子也能让房子站三百年。"老人拿着墨斗在木头上弹线,"你们年轻人总说快,可这木头要慢慢磨合才肯听话。"

林默看着工匠们把削好的木楔子敲进榫眼,出清脆的"咔嗒"声。他忽然明白,所谓匠心,就是懂得尊重每一块材料的脾气。那天晚上,他在施工日志上写道:"开不是征服,而是学会与自然对话。"

三、苏醒的村寨

当第一栋民宿的木楼盖到第三层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陆续回来。在东莞电子厂做过质检员的阿玲,成了景区的第一批培训学员。

"我们要学的东西可多了。"她抱着一本《生态导游手册》,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着,"不仅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认得每种鸟叫,知道哪片竹林能挖笋,哪片不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热闹的是民俗广场的建设现场。寨老们带着妇女们,把自家传下来的蜡染布挂在脚手架上当装饰;孩子们围着正在雕刻苗族图腾的工匠,学着用刻刀在木头上划出简单的纹样。有天傍晚,林默路过工地,看见一群工人和村民围着篝火对歌,夯机的轰鸣声成了最特别的伴奏。

那年秋天,规划团队在景区边缘现了一处天然温泉。开商闻讯赶来,提出要建大型温泉度假村,承诺给村委会每年五十万的分红。

"林总,这可是送上门的好事。"村支书有些心动,"村里的小学正好需要翻新。"

林默却带着专家做了水质检测,现温泉水含有特殊的矿物质,一旦大规模开可能破坏周边的地下水系。他把检测报告摊在村委会的长桌上,旁边放着一份替代方案——建三个小型生态泡池,每天限量接待游客,收入同样够修学校。

"钱要赚,但不能断了子孙的路。"老村长敲着烟杆说,"就按林后生说的办。"

四、打开的山门

试运营那天,第一批游客坐着观光车进来时,整个山谷仿佛都屏住了呼吸。当穿着传统服饰的阿玲用清脆的声音介绍路边的植物时,有位老人忽然红了眼眶——他年轻时曾在这里插队,没想到五十年后还能认出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杉树。

生态餐厅里,厨师长用当地的山泉和野菜做出一道道佳肴。墙上的屏幕循环播放着食材的来源:哪片梯田种的稻米,哪个山坳采的菌子,甚至能看到农户弯腰插秧的身影。

"这才是旅游该有的样子。"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不是把自然圈起来收钱,而是让人知道该怎么珍惜。"

林默最常去的地方是民俗博物馆。那里陈列着村民们捐出的老物件:百年前的织布机还能转动,褪色的苗绣嫁衣上,蝴蝶妈妈的图案依然鲜活。有天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在展品前驻足良久,原来玻璃柜里的银项圈,是她出嫁时母亲给的嫁妆。

"现在年轻人都知道这些老东西金贵了。"老人笑着说,"前阵子有个娃娃,看了博物馆里的蜡染,自己在家用板蓝根叶子捣鼓着染手帕呢。"

景区正式开放那天,林默站在观景台俯瞰整个山谷。新建的设施像散落在绿毯上的珍珠,既不抢眼,又恰到好处。远处的村寨里,炊烟与晨雾缠绕在一起,吊脚楼的屋檐下,挂着游客和村民一起扎的灯笼。

他想起规划之初,有位专家曾问他:"你到底想在这里建什么?"

此刻答案在风中清晰起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商业景区,而是一片让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土地。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山脊,照亮"生态优先"四个石刻大字时,林默知道,这只是开始。山门外,还有更多等待被温柔唤醒的风景。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