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88集 景区初步成型(第1页)

第288集 景区初步成型(第1页)

云栖谷试运营:一场关乎未来的体验之旅

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漫过云栖谷的山脊。林深站在观景台的木质栏杆前,看着阳光刺破云层,将山谷里的梯田染成金褐色。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两下,是助理来的消息:媒体与旅行社考察团的车队已过山下的检票站。他抬手理了理熨帖的衬衫领口,指尖触到布料上细微的褶皱——这是他过去五年里少有的紧张时刻。

一、山谷里的等待

云栖谷的建设铭牌还立在游客中心旁,红漆喷写的"oo-oo"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林深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片山谷的样子:泥泞的机耕道上跑着驮木材的骡马,穿蓝布衫的山民蹲在崖边抽烟,看着他这个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丈量土地。那时他刚把民宿连锁的股份拆分出一部分,带着团队在贵州的大山里转了十七个县,直到无人机航拍时现这片藏在雷公山余脉里的秘境。

"林总,设备都调试好了。"运营总监周明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热的刺梨汁。这个在莫干山跟着他改造老宅院的老部下,如今晒得跟当地山民一样黝黑,"昨天试运营的游客反馈都整理好了,主要集中在观景台的指示牌不够清晰,还有生态厕所的冲水系统偶尔失灵。"

林深接过杯子,杯壁的温度顺着掌心蔓延开。他望向山谷西侧的吊桥,那座横跨百米深涧的钢结构建筑被晨雾裹着,只露出两端的木质观景台。设计师当初坚持用玻璃栈道,是他力排众议改成了局部透明的形式——"游客来这里是看山的,不是来吓自己的"。这个决定在施工队那里惹了不少麻烦,钢结构的预埋件要比玻璃栈道深三十公分,光是打桩就多花了二十天。

"让工程部再检查一遍吊桥的安全锁。"他啜了口刺梨汁,酸甜的味道里带着山野的清冽,"特别是媒体团里有位摄影记者,听说喜欢在危险地段拍素材,务必安排专人陪同。"

周明应声记下,转身时被脚下的石板绊了一下。这些青石板是从附近废弃的古村落收集来的,每一块都带着百年的包浆。当初为了说服村民出让这些"压仓石",林深带着团队帮村里修了三条引水渠。现在那些石板铺成的步道蜿蜒在竹林里,缝隙间已经冒出了青苔。

远处传来车队的引擎声,林深整了整袖口。后视镜里映出他眼角的细纹,这是五年山间岁月留下的印记。当年那个在莫干山为老宅院地基愁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能在地质勘探报告里看出岩层的走向。

二、体验者的眼睛

第一辆考斯特停在生态停车场,车门打开时先下来的是《旅行家》杂志的主编张敏。她踩着高跟鞋在碎石路上踉跄了一下,随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停车场边缘用废弃轮胎改造成的花盆里,三角梅开得正艳,远处的梯田顺着山势铺展到云雾里。

"林深,你可真会找地方。"张敏握住他的手,语气里带着惊叹,"上次在三亚的高端民宿开业,我就说你骨子里是个山里人,果然没错。"

林深笑着摇头,指了指刚下车的一群人:"别夸太早,今天来的都是火眼金睛。"他一眼看到人群里的李然,这位以挑剔着称的旅游博主正举着手机拍摄停车场的太阳能充电桩,"李老师,充电桩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通用接口,山里供电不稳,特地配了储能电池。"

李然转过身,镜头还对着充电桩:"林总这细节做得可以啊,去年在某a景区,我的车愣是在停车场等了三小时才有空位充电。"他的声音带着点京腔,镜头扫过旁边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垃圾分类站,"不过这个垃圾分类,游客怕是分不清厨余和其他吧?"

林深早有准备,示意旁边的讲解员递上卡片。卡片是用当地构树皮做的纸张,上面印着卡通版的分类指南,画着腊肉骨头该扔进哪个颜色的桶。"我们培训了三十个当地村民当讲解员,每个观景台都有专人引导。"他指着不远处穿靛蓝染布工作服的姑娘,"她们都是附近村寨的,普通话虽然带口音,但比我们懂这里的一草一木。"

考察团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每到一处景点,林深都能说出背后的故事。在百年银杏树下,他指着树干上的寄生兰解释:"这是当地的树兰,村民以前用来治疗咳嗽。我们请农业局的专家来看过,现在只允许观赏,不许采摘。"在溪流边的水车旁,他蹲下身掀开一块石板:"这里的石缝里有石蛙,晚上能听到它们叫,我们特意在客房里放了隔音耳塞——有人觉得是天籁,也有人嫌吵。"

张敏在一旁记录着,笔尖在笔记本上划过:"你总是能把商业和情怀平衡得很好。"她想起三年前采访阳朔民宿时,看到林深在山体滑坡后蹲在泥地里清点受损的家具,那时他眼里的倔强和现在谈论树兰时的温柔,似乎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走到吊桥入口时,李然突然停下脚步。他举着相机对准桥对面的云雾,晨雾刚好散开一道缝隙,露出对面崖壁上的瀑布。"这里的最佳拍摄时间是早上七点到九点。"林深说,"我们在观景台设置了摄影提示牌,标注了不同季节的最佳光线角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然按下快门,镜头转向林深:"林总应该很懂摄影吧?"

"谈不上懂。"林深笑了笑,"只是陪过太多摄影师等日出,知道他们愿意为十分钟的光线等三个小时。"他想起在莫干山时,为了拍民宿的晨雾,有位摄影师连续住了半个月,最后他干脆在屋顶加了个摄影平台。

三、反馈里的温度

午餐安排在山腰的生态餐厅,食材都来自周边村寨。当穿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端上酸汤鱼时,贵阳旅行社的王总忍不住咂嘴:"这酸汤用的是本地小番茄酵的吧?比城里饭店的够味。"

林深点点头,指着窗外的梯田:"我们和村里签了协议,这些番茄、辣椒都是按有机标准种植的。游客吃完觉得好,可以在出口的合作社市买包装好的半成品。"他看向负责餐饮的经理,"王总他们旅行社的客人要是来,提前三天预订,我们能让村民杀一头散养的香猪。"

饭桌上的讨论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到景区的接驳车班次太少,有人建议在步道旁增加休息的石凳,还有人关注残疾人通道的坡度是否符合标准。林深拿出平板电脑,把每条建议都记在共享文档里,周明在一旁同步标注负责部门和整改期限。

"说个可能不太中听的。"李然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擦嘴角,"刚才在民俗体验馆,看到那些蜡染作品标价太高了。普通游客可能觉得性价比不够。"

林深看向坐在邻桌的蜡染传承人潘婆婆。老人正带着几个姑娘演示蜡刀作画,听到这话,手里的铜刀顿了一下。林深走过去,蹲在老人身边说:"潘婆婆,李老师觉得我们的定价可能需要调整,您怎么看?"

潘婆婆放下蜡刀,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这蓝布是用板蓝根泡的,一块桌布要染七遍。我教了六个姑娘做这个,她们现在每月能挣三千多,不用出去打工了。"她指着墙上的价格标签,"林总说要按工时算钱,不能让手艺人吃亏。"

李然的脸红了红,刚要说话,林深却先开口了:"我们有两个定价体系,旅行社的团队客人可以享受折扣价,散客按原价。"他转向众人,"这些收入的三成是姑娘们的工资,三成用来买板蓝根和棉布,剩下的作为合作社的公积金。如果单纯算成本,我们确实定价高了,但这是让手艺活下来的办法。"

张敏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价值定价"几个字,抬头时对上林深的目光。她突然明白这个男人能把生意从二手车做到旅游景区的秘诀——他总能在账本之外,看到更重要的东西。

下午的体验集中在住宿区。依山而建的木屋别墅保留着吊脚楼的结构,内部却配备了智能家居系统。当李然用语音控制打开窗帘时,对面的山景突然涌进房间,引得他连声赞叹。

"这些木屋的木材都是本地的松木,做过防火处理。"林深演示着如何调节地暖温度,"但我们故意保留了壁炉,冬天可以烧柴取暖——有些体验是科技替代不了的。"他指着墙角的竹编灯罩,"这是村里的竹编师傅做的,每个都不一样。"

在亲子主题房里,王总现了一个细节:儿童床的栏杆比常规款高了五公分。"这个设计很贴心。"他摸了摸栏杆,"我带过不少亲子团,最怕孩子睡觉滚下来。"

林深笑了笑:"是我们民宿的老客人提的建议,现在用到景区里了。"他想起那个在莫干山民宿摔下床的小男孩,额头磕出个包,他连夜让木匠把所有儿童床都加了护栏。

四、未完成的答卷

傍晚的座谈会设在观景台下方的茶室,落地窗外是渐渐沉下去的夕阳。周明把汇总好的反馈表分给众人,表格上密密麻麻记着三十七条建议,从指示牌的字体大小到dui-fi信号覆盖范围,甚至有人提到卫生间的洗手液味道太淡。

"我来说说最直观的感受。"张敏放下表格,"现在很多景区都在追求高大上,但云栖谷让我看到了克制。你们没有把山凿平建游乐场,而是顺着山势做了这些恰到好处的设计。"她话锋一转,"但问题也很明显,交通接驳是硬伤。从县城过来的路虽然修通了,但没有直达班车,这会让很多自由行游客望而却步。"

王总立刻接话:"我们可以开通贵阳到景区的专线,但需要景区配合解决停车场的充电桩问题。现在新能源车主越来越多,这个不能忽视。"

李然则关注夜间项目:"晚上的活动太单薄了。除了篝火晚会,能不能增加一些星空观测或者夜间徒步的项目?我看这里的光污染很少,很适合观星。"

林深认真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些问题有些在预料之中,有些则是他从未想过的角度。比如有位旅行社代表提到,景区的导览图没有标注哪里有手机信号,这在山区旅游其实是很重要的信息。

"各位提的建议都非常关键。"林深合上笔记本,"交通方面,我们下周就会和县城客运站签订合作协议,开通每日两班的接驳车。充电桩会在三个月内增设十个,采用太阳能供电的那种。"他看向李然,"星空观测项目我们已经在准备了,天文望远镜下个月到位,还请了省天文台的专家来培训讲解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座谈会持续到暮色四合,当考察团准备返程时,山谷里亮起了点点灯光。那些嵌在步道边缘的太阳能灯出柔和的光芒,像一串珍珠项链绕着山体。林深站在停车场送别众人,看着考斯特的尾灯消失在弯道,才转身往回走。

周明跟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修改后的整改清单:"林总,真要按他们说的,把民俗体验馆的价格下调吗?"

"不,"林深停下脚步,望着远处村寨的灯火,"我们增设一个平价区,放些姑娘们的练习作品,价格可以低一半。精品区的价格不变,但要在标签上写明制作工时和材料成本。"他想起潘婆婆说的话,手艺人的价值不该被廉价对待。

回到办公室时,桌上的对讲机突然响了,是夜班保安的声音:"林总,号观景台有位游客说想拍星空,能不能让他多待一会儿?"

"告诉他可以,但必须有保安陪同。"林深拿起桌上的反馈表,上面有张敏用红笔写的一句话:"景区的灵魂不在设施,而在那些懂得聆听山语的人。"

窗外的蝉鸣渐渐稀疏,远处传来瀑布的轰鸣。林深打开电脑,开始修改试运营方案。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那些疲惫却明亮的纹路里,藏着一个商人对山水的敬畏,和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温柔妥协。

夜色渐深,云栖谷的轮廓在月光下渐渐清晰。这座用五年时光打磨的景区,像一份尚未完成的答卷,等待着更多人的批阅。而林深知道,真正的考试,从明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