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挑选朋友的时候,能够深度交流的知心好友,多半也和自己有着细微重合的背景、经历。
因为精神上的共鸣不会是空穴来风,人是由许多小小的生活经历所构成的成长类产物,你和其他人之间,总会有那么几个小观念能实现同频共振。
可是晏边心里清楚,他和温继舒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个体。
或许他刚认识温继舒的时候是因为白骑士的心理作祟,温继舒也真的很像晏边字典里的小可怜。
但随着两人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加深,晏边在温继舒身上看到的不是年幼的自己,而是纯粹的温继舒本人。
温继舒在逐渐成长,晏边亦是,只是两个人的成长方向不同。
温继舒在待人接物上学习晏边,平日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受了晏边的影响。
可这就跟在学校学习老师的解题思路一样,你依然是主体,老师仅仅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
你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会学习他模仿他,但等到学习得差不多之后,你就会添上自己的风格。
这是温继舒的成长。
而晏边不需要学习这些。
他需要的,是学着自洽和释然。
“我在自修心理学的时候,也简单了解过这一方面的。”晏边有点困了,眼皮微微耷拉下来。
付林霎时间更高兴了,笑意泛上眉梢,她期待晏边的见解。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想到自己马上要说什么,晏边忍不住勾了下唇,“我感觉白骑士有点像某些东亚家庭的父母,他们爱孩子培养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孩子成长。”
“孩子人生中第一次跌倒的时候,除了留守儿童,应该大多都是父母在旁边搀扶或鼓励,孩子人生中遇上的很多困难都可以用‘跌倒’来类比。”
“而父母对孩子的帮助,也可以类比成‘搀扶和鼓励’?”付林觉得这个类比很有意思。
“嗯。”晏边点头,“可当孩子成长到某种地步,快要超脱父母的控制,父母就会对他们进行打压,让他们再一次地跌倒,再一次需要父母的搀扶和鼓励。”
“那……白骑士寻找有着和他相似苦难的人又该怎么类比?”
晏边眼底闪过细碎的笑:“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不过是他们生命的延续,那已经不只是相似了,而是一个真正依附自己的实验品,真正和自己人生轨迹高度重合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达成那个自己曾经期望的目标,就好像他们也达到了。
“细思极恐。”付林哑然。
粗思也恐。
“可我对我们家温老师没有这种想法。”察觉到用词太过肯定,晏边还是严谨了一点,“或许刚开始萌生过类似的念头,不过当我越来越了解他之后,我就只是单纯地盼着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