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 > 第162章 推广女子科举(第1页)

第162章 推广女子科举(第1页)

紫禁城御花园的合欢花正开得绚烂,粉白相间的花雨飘落在养性殿的琉璃瓦上。林璃跪在明黄帷帐前,手中捧着的奏报被晨露打湿边角,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灼灼锋芒:"江宁女子科举试点以来,录取女官三十七人,其中卫琳琅治下的扬州盐政改良卓有成效,足见女子参政于国于民皆为幸事。恳请陛下准臣将女官科举推广至全国,构建从地方学堂到中央学院的完整女性教育体系。"

雍正帝搁下手中的《贞观政要》,目光落在奏报末尾附着的三十七名女官画像上。卫琳琅身着五品官服的工笔画像居于位,笔下的女子目光如炬,袖中还隐约可见半卷水利图纸。帝王指尖划过画像边缘的朱砂批注——那是林璃亲手标注的各人专长:"陈墨竹,算学甲等,可任户部度支司;柳如眉,时务策论冠绝,宜入军机处历练"——忽然轻笑出声:"宁嘉这是要在朝堂上开个女儿国?"

殿外忽有争吵声传来,礼部尚书徐元梦的青金石朝珠撞在朱漆门槛上,出细碎的脆响:"陛下!女子科举不过是江宁一隅的奇技淫巧,若贸然推广,恐伤国本!"他手中的弹劾奏折簌簌作响,"且看这试点女官,竟有商户之女身着男装出入官署,成何体统!"

林璃转身时衣袂带起合欢花香,袖中滑落的不是笏板,而是一叠卷宗:"徐大人可知,扬州盐商在卫琳琅的调停下,今年盐税较去年同期增长两成?"她展开其中一页,上面贴着扬州百姓的联名信,"至于衣着装束,不过是便于公务的权宜之计。徐大人若觉得刺眼,大可请画师为女官设计专用官服。"

雍正帝看着徐元梦涨红的老脸,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养心殿初见卫琳琅的场景——那时她还是个捧着《海国图志》的青涩女子,如今却能与督抚共议漕运。"准了。"帝王忽然开口,"着令林璃郡主总领全国女子教育事务,先在京城设中央女子学院,各省府州县遍立学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林璃腰间的密折香囊,"所需银两米粮,可从盐政改革盈余中调拨。"

三个月后,京城西长安街的朱漆大门前,"中央女子学院"的烫金牌匾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林璃亲手揭开红绸的刹那,三十六名批学员的欢呼声惊飞了檐角的白鸽。这些来自全国的女子,有的是江南士族之女,有的是山西票号的东家千金,更有来自西北的牧民之女——她特意让绿萝卫在招生简章中写明"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学院正堂内,十二扇屏风上绘着历代才女:从班昭续《汉书》到李清照赋《金石录》,最显眼的是居中那幅《璇玑图》,苏蕙的八百四十一字回文诗被拓成铜版,悬在讲桌上方。"今日开讲《周礼?天官》,"席教习沈宜修轻挥湘妃竹教鞭,"然诸位需知,读圣贤书不是为了困守闺阁,而是要像班定远一样,持笔可安天下。"

后园的算学馆里,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玛利亚正在指导学员使用对数表。她用生硬的汉语说道:"诸位请看,这些曲线能算出火炮的射程,也能算出粮仓的存粮。"说着忽然指向窗外,林璃正与工部官员讨论学院扩建图纸,"就像郡主改良的千里镜,学问从来不分男女。"

然而推广之路绝非坦途。当第一份《地方女子学堂章程》到山东巡抚案头时,这位出了名的理学大儒拍案而起:"女子读书已是逾矩,还要设学堂与男子同考?"他连夜修书,联合北方七省督抚,以"违背祖制"为由,拒绝在辖内设立学堂。

林璃接到密报时,正在中央学院监考时务策论。她看着考生们关于"如何治理黄河水患"的答卷,忽然轻笑:"传我的话,让山东的女学生们带着答卷去拜会当地士绅。"她提笔在密折上批注,"另,调卫琳琅任山东盐运司副使,兼管学堂事务。"

腊月的济南城飘着细雪,卫琳琅带着三名女学生叩开山东富王员外的大门。堂上,王员外捏着茶盏冷笑:"卫大人是要让小女抛头露面吗?"卫琳琅却展开手中的《山东水利图》:"员外可知,您家庄园所在的梁山泊,十年内遭了七次水灾?"她指着图上的红点,"这是我们测算的堤坝薄弱处,若按此加固,可保二十年无虞。"

当王员外的女儿怯生生地翻开《水经注》时,卫琳琅趁热打铁:"令爱若入学堂,不仅能学治水之术,还能帮您打理田庄账目。"她从袖中取出中央学院的算学教材,"您看这借贷利息的算法,比账房先生的算盘快三倍。"

三个月后,山东座女子学堂在济宁落成,王员外亲自题写匾额。消息传开,北方各省督抚的态度逐渐软化——毕竟没人能拒绝一个既能持家又能治事的女儿。林璃趁机奏请朝廷,将女子学堂的设立纳入地方官考核,"每增一所学堂,督抚考评为卓异;阻挠者,以壅塞言路论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贵州苗疆,情况却截然不同。当地土司认为设立学堂会动摇"女不识字"的祖训,竟派兵封锁了通往府城的驿道。林璃接到绿萝卫急报时,正在修改中央学院的火器通识教材。她放下手中的燧枪分解图,召来刚从江宁女子学堂毕业的苗族姑娘阿朵:"你可愿回家乡办学?"

阿朵跪在地上,指尖抚过中央学院的毕业证书:"郡主,我娘临终前说,苗家女儿的智慧不该被绣在裙摆上。"她接过林璃赠予的苗银头饰,上面巧妙地嵌着微型指南针,"我定要让姐妹们知道,苗女的歌声不仅能唱给山林,还能唱给朝堂。"

晨雾未散时,阿朵的木屐已叩响苗疆青石。她将学堂选址在古枫环抱的坝子中央,斑驳的吊脚楼立柱上还残留着土司派人泼洒的朱砂,却挡不住数百名苗家女子的脚步——她们赤着沾着晨露的脚丫,有人抱着鲜嫩的蕨菜,有人捧着靛蓝浸染的蜡染布料,那是她们能拿出的最珍贵的束修。

竹制黑板上,阿朵用炭笔勾勒出双重文明的印记:左侧是苗族特有的牛耕图腾,牛角缠绕着象征丰收的稻穗;右侧则是林璃亲手绘制的新式纺车,每个齿轮都标注着精确的尺寸比例。她时而用婉转的苗语讲述《齐民要术》里的农耕智慧,时而切换成字正腔圆的官话,将中原农学知识与苗疆气候结合,引得寨老们也忍不住拄着拐杖来旁听。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太和殿前的汉白玉丹陛,在春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三十六名身着月白色直裾的女子,腰间系着不同学科的丝绦——算学的算盘纹绣得珠粒饱满,格致的齿轮图案暗含精密咬合,时务的罗盘中央,那枚磁针仿佛正指向未知的天地。她们列队时,裙摆扫过丹陛的声响,竟与百年间王公大臣的靴履声别无二致。

雍正帝摩挲着龙椅扶手上的蟠龙,眼前浮现出五年前的场景:林璃捧着《女学章程》跪在金銮殿,间新添的银丝在烛火下微微亮。"女子教育不是要培养第二个宁嘉,而是要让天下女子都能成为自己的光。"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响,惊起檐角铜铃轻颤。此刻翻开陈墨竹的时务策论,那工整的小楷间跃动着滚烫的文字:"治天下者,不可遗半壁人才;兴邦国者,当尽用两仪智慧。"御笔朱砂在"两仪"二字上重重圈画,墨迹浸透宣纸。

放榜那日,中央学院的铜钟撞碎了五更天的寂静。卫琳琅站在榜位置,指尖抚过自己名字旁的"状元"朱批,忽然瞥见榜单末尾"阿朵"二字。她记得这个总爱赤脚奔跑的苗家姑娘,此刻仿佛看见她正站在苗疆学堂前,教孩子们用苗文拼写"学问"二字。红墙下,新科女官们或哭或笑,有人小心翼翼擦拭着诏书上的墨迹,有人已掏出随身携带的算学笔记,争论起漕运航道的最优解。

林璃独自登上景山之巅,晨雾在她脚下翻涌如云海。五年前江宁那间简陋的女子书院,如今已化作京城内外星罗棋布的学堂飞檐。春风掠过她鬓角的白,却吹不散眼中跃动的星火——从江南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单一的科举考试到完整的教育体系,这看似寻常的一步,实则跨越了千年的光阴。

喜欢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请大家收藏:dududu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