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前门大街的青石板路上,残雪在车辙与行人的践踏下泛着灰意,碎冰与泥浆混作一处。皇家银行朱漆大门前,早有衙役持着水火棍围成半圈人墙,却挡不住百姓们如潮水般的推挤。三丈高的牌楼顶端,"储蓄生息,贷款兴商"的鎏金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两侧立着丈许高的檀木展板,其上彩绘的算盘珠大如茶盏,每颗珠子都用金粉勾边,"三分月息五厘存利"等字样被描成朱红,在春日的暖阳下刺得人睁不开眼。
林璃抬手拂了拂藏青色暗纹官服上的银线云纹,腰间"汇通天下"的羊脂玉牌随着动作轻晃,泛起温润光晕。她望着下方攒动的人头,耳畔还回响着三日前军机处的激烈争论。彼时恭亲王将奏折重重拍在紫檀案上,称此举是"乱了祖宗法度",却不知这看似离经叛道的"金融创新",实则是她将前世所学与大清盐政、漕运命脉反复磨合的成果。
"肃静!"随着皂隶的铜锣声,林璃接过侍卫递来的扩音铜筒。这铜筒外层錾刻着缠枝莲纹,内里却是精密的铜制扩音装置,是工部匠人耗时半月,依着她画的图纸反复调试而成。"今日起,无论贫富,皆可在皇家银行开户!"她的声音穿透喧闹,惊起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存银者按季度计息,贷款者凭契约经营。"说到此处,她特意抬手指向远处悬挂的盐政司印信,"朝廷以盐政盈余作保,每一笔银钱出入皆有黄册可查,绝不让百姓担半分风险!"话音未落,人群中已爆出交头接耳的议论,更有人踮脚望向银行大门,试图窥探那传说中记录银钱往来的"存折"究竟是何模样。
话音未落,人群中挤出个穿粗布衫的老汉:"大姑娘,存银真能生息?老朽攒了十两碎银,存一年能买几斗米?"林璃示意侍从捧出算盘算盘,亲自拨弄算珠:"老伯,您存十两纹银,年息三分,一年后可得十两三钱。若遇灾年,还能凭存折向银行借粮,待秋收后连本带利偿还。"她翻开手中的《储贷章程》,"每笔交易都立字据,盖着皇家银行的朱砂大印,比票号更稳妥。"
街角的老字号"德顺钱庄"内,掌柜钱万贯盯着窗外的热闹景象,手中的旱烟杆敲得柜台咚咚响。自皇家银行成立以来,钱庄的存银量锐减三成,此刻他盯着账本上的"汪家票号"残页,忽然冷笑:"朝廷要学洋人开银行?我倒要看看,他们如何应对挤兑风潮。"
三天后,危机果然来临。晨雾还未散尽,前门大街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喧闹声。当第一波存银百姓听说"皇家银行用存银放贷给商人"的消息,谣言如同野火般迅蔓延。人群中立刻有人挥舞着拳头嚷道:"官府拿咱们的钱去填无底洞!"不一会儿,皇家银行门口就排起了长龙般的挤兑队伍,队伍里老人的咳嗽声、孩童的啼哭声响成一片,焦虑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
此时,林璃正在天工院地下工坊调试蒸汽动力的印钞机。机器出有节奏的轰鸣声,铜制印版上还带着新鲜油墨的清香。她的指尖沾着墨渍,专注地观察着印钞机的运转情况。突然,一名侍卫匆匆跑来,在她耳边低语几句。林璃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下令:"苏锦,把汪家抄没的地契和盐引抬到银行门口。"她一边擦拭着手上的墨渍,一边继续说道:"再让卫琳琅从扬州运来十万两现银,务必在午时前堆在柜台前。"
银行大厅内,卫琳琅身着官服,神色镇定地亲自坐镇。她将盖着雍正帝御印的盐引和舟山岛田契铺在红漆长案上,案头还摆放着一摞摞整齐的账册。面对躁动的人群,她提高声音说道:"各位乡亲请看,这是皇家银行的底气。"她轻轻抽出一张泛黄的地契,缓缓展开:"单是舟山岛的盐田,每年就能产盐十万担,按照市价折算,足够偿还各位存银的百倍。"说罢,她又指向窗外缓缓驶入的车队,那些马车上都贴着醒目的封条:"扬州运来的现银就在车上,若有人不信,可当场清点。"
挤兑的百姓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看着成箱的白银在阳光下闪烁,又瞧瞧盖着龙印的地契,喧闹声渐渐平息。人群中那位曾带头质疑的老汉,拄着拐杖,努力踮脚望去。只见卫琳琅手中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她一边计算着盐田收益与存银利息的比例,一边耐心地向众人解释。老汉听着听着,忽然拍着大腿笑出声:"敢情官府比咱们老百姓还精算!老汉我这十两银,就当给朝廷攒家底了!"周围的百姓见状,也纷纷露出释然的笑容。
这场风波过后,皇家银行的信誉迅传遍九城。城西的绸缎商人李茂才拿着盖着"商贷专用"红印的契约,兴奋地对着伙计们哈哈大笑:"从前向钱庄贷款,得拿祖宅作押,如今凭商铺流水就能贷银五百两,月息才五厘!"他指着店铺后院新购进的蒸汽织机,眼中满是憧憬:"用这笔钱换了十台洋机器,布匹产量能翻两番,年底给皇家银行的利息,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璃趁机推出"青苗贷"和"商助贷"两项新业务。她命人在银行门口张贴告示,详细说明贷款细则:前者专门借给农户购买种子农具,可在秋收后以粮食抵息;后者支持商人采购机器拓展商路,按盈利比例分期偿还。为确保风险可控,她让绿萝卫绘制了全国商户信用图,每张图上都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颜色的点。红色代表高风险,黄色代表需谨慎评估,绿色代表可优先放贷,每个贷款者的商铺规模、过往信誉都清晰可见。
盛夏时节,黄河堤坝的工地上,新制的水泥搅拌机正在轰鸣。这些从西洋购入的机器,正是用皇家银行的商贷资金购买。监工的工部官员指着账本向林璃汇报:"用贷款修堤,比传统夯土法快三成,费用却省了两成。更妙的是,百姓用存银所得的利息,正好买了我们生产的青砖,钱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市面。"
最让林璃欣慰的,是民间金融意识的觉醒。中秋前夜,她微服走访城南钱庄,竟听见账房先生在教学徒计算复利:"皇家银行的利滚利算法,是郡主从西洋带来的,你们看这公式——"说着在账本上写下"本金x+月息月份","明年咱们钱庄也要学,不然抢不过官府的银行。"
然而改革从非坦途。初冬的军机处会议上,户部尚书鄂尔泰捧着盈尺的账册难:"郡主,皇家银行的存银已达百万两,若遇大荒之年,百姓齐来兑银,朝廷如何应对?"林璃却展开一幅《金融调控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地存银量、贷款流向和储备金比例:"尚书大人请看,我们预留了三成存银作为储备,余下的七成,五成贷给能生利的实业,两成购买粮食充实官仓。大荒之年,百姓既可兑银,亦可凭存折领粮,两不误。"
除夕前夜,皇家银行的地下金库内,林璃看着新铸成的"乾隆通宝"银元,忽然想起汪明远临刑前的话。银元上的北斗纹与"金融创新"四字相互辉映,这是她特意设计的防伪标志。"苏锦,"她将一枚银元放在掌心,"通知绿萝卫,密切监视钱庄与洋商的勾结,别让他们用银价波动扰乱市面。"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前门大街的皇家银行亮起了七彩琉璃灯,那是用存银利息购置的西洋灯具。一位鬓角斑白的老妇人攥着存折,对柜员说:"给我孙子存五两银,等他开蒙时,利息足够买套《四库全书》。"柜员接过存折,在"教育贷"一栏画下绿勾——这是林璃新推出的专项贷款,专门支持寒门子弟读书。
这场金融创新的浪潮,如同春风拂过冰封的江面,渐渐融化了百姓对新事物的疑虑。当卫琳琅在扬州试行"海上商贷",用存银支持商船队远航南洋时,林璃正在养心殿向雍正帝展示最新的金融报表。"陛下,"她指着绢帛上的曲线,"存银量与商贷量呈正比增长,民间资金盘活了,国库反而更充盈。"
雍正帝看着报表上的"女子学堂扩建专项存款",忽然想起去年冬至的密旨:"朕准你从存银利息中提取一成,专门资助女子留学西洋。"帝王的朱笔在"金融创新"四字上画了圈,"宁嘉,你这盘棋,朕看懂了——让百姓的钱生钱,让国家的利滚利,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元宵佳节,林璃站在银行顶楼,看着京城灯火通明的夜市。商铺前的招幌在夜风中摇曳,其中不乏挂着"皇家银行指定信贷商户"的匾额。她摸着栏杆上新雕的算筹纹,忽然听见楼下传来算盘声——那是柜员在计算当日的存贷利息,噼啪声与远处的鞭炮声交织,竟成了这个时代最独特的乐章。
远处,绿萝卫的快马穿过棋盘般的街巷,送来泉州港的密报:倭寇的三桅船正在公海游弋,船上载着的,是用私盐换来的西班牙银元。林璃望着东南方的夜空,忽然轻笑——她早就在皇家银行的海外贸易账目中设下伏笔,那些贷给闽商的银钱,此刻正化作铁甲舰的龙骨,在福州船厂的船坞里悄然成型。
喜欢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请大家收藏:dududu璃光倾国:清宫科技女皇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