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灯光在石板散的蓝光中摇曳不定,我的手指仍贴着石板,一股强烈的脉动冲击着我的感官。
终端持续出能量波动标的警示声。顾柏舟已经冲到控制台前,快翻阅数据面板,他大喊着要切断输入源!
我点头,手指在终端上飞快滑动,试图手动调整参数。但屏幕上的数值像脱缰的野马,不断飙升。
“不行!”我咬牙,“它在自我增强!”
他没有迟疑,直接拉下应急开关,整间实验室的电源瞬间切断。蓝光骤然一暗,紧接着,一道震耳欲聋的嗡鸣声从地底传来。
我们脚下的土地猛地一震,仿佛整个实验田都在颤抖。
我踉跄了一下,扶住桌角才站稳。终端屏幕闪了两下,最终定格在一个全新的界面:
【能量共振:启动完成】
【能源种子激活成功】
我愣住了,心跳几乎漏了一拍。
“我们……成功了?”我低声问。
顾柏舟也盯着屏幕,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敢置信的喜色,“是的。”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团队成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系统自动解锁了新的能源模块,里面详细列出了新能源植物的生长机制、能量转化路径以及稳定输出方案。我们立刻着手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育与监测流程,并将第一批种子种植在刚修复好的土壤区域。
为了让新成果更具说服力,我亲自带队,在实验室外搭建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观测平台,邀请村里的青年志愿者前来参观。
阿鲁带着几个火织族的年轻人站在最前排,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期待。
“这就是你说的那种‘光之根’?”他指着田里那些刚刚破土的小芽,语气中带着一丝敬畏。
我点点头,“它们还在初期阶段,等完全成熟后,会释放出稳定的能量波,可以用来电、净化水源,甚至为整个村庄提供照明。”
人群中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有人小声嘀咕:“真的假的?种个草就能电?”
我听见了,却没有反驳,只是笑着说道:“你们愿意的话,可以留下来一起观察。等它们长出来,就知道我说的是真是假了。”
阿鲁带头走上前,“我愿意。”
接着,其他年轻人也纷纷围了过来。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真正迈出了第一步。
能源种子的生长度远预期,短短七天内,它们便长到了半人高,叶片泛着微弱的蓝光,夜晚时尤为明显。
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稳定性,我安排了一场实地测试——将几株成熟的新能源植物接入村里唯一的水井泵机,看看是否能维持基础运转。
结果令人惊喜。
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子第一次在没有油灯的情况下亮起了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村民们聚集在井边,看着那盏由新能源植物驱动的灯泡,久久不愿离去。
王大人也在当晚带来了星际联邦的最新反馈——他们对我们的初步成果表示高度认可,并希望我们能提交一份完整的技术报告,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但我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有两个。”我在会议上摊开技术报告,“第一,如何让这些新能源植物实现量产;第二,如何确保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
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科研团队和村民代表的人,大家神情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