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洛将照片塞回书里,深呼吸平复心跳。裴言是故意的,这张照片就是为了让他找到。这是一场游戏,而规则越来越清晰:互相展示自己掌握的信息,看谁先退缩。
周三的沙龙在城郊一栋私人别墅举行。齐洛穿着裴言为他挑选的深色西装,紧张地调整着领带。别墅内部装修典雅,来宾不到二十人,但齐洛认出好几位只在学术期刊上见过的着名学者。
"放松,你属于这里。"裴言在他耳边低语,温热的气息拂过耳廓。他的手轻轻搭在齐洛后背,引导他走向一群正在交谈的教授。
接下来的两小时像一场梦。齐洛现自己能流畅地与这些学术权威交谈,甚至在某些话题上提出令他们深思的观点。每当他的回答引起赞叹时,裴言眼中闪过的骄傲让他胸口烫。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裴言会适时补充齐洛遗漏的细节,而齐洛则能准确延伸裴言提出的论点。
"你的protégé令人印象深刻,裴。"一位白教授评论道,"思维敏锐,表达清晰,难怪你破例带他来。"
裴言抿了一口香槟:"齐洛远不止是protégé,他是合作者。我们下个月将联名表一篇关于观察者效应的论文。"
齐洛惊讶地看向裴言——这是第一次听说这篇"联名论文"。但裴言的表情如此自然,仿佛这个计划早已确定。
回程的车上,裴言解释了论文的事:"基于我们之前的讨论和实验数据,我已经完成了初稿。你是第二作者。"他递给齐洛一个u盘,"明天读一下,告诉我你的想法。"
齐洛接过u盘,指尖擦过裴言的手掌。夜色中,裴言的侧脸线条显得格外锋利,金丝眼镜反射着路过的车灯,遮住了眼睛。
"为什么是我?"齐洛突然问,"你可以和任何资深学者合作,为什么选择一个本科生?"
车子驶过一盏路灯,刹那间照亮了裴言的表情——那是一种近乎饥饿的专注。"因为只有你真正理解我的研究视角。"他的手指轻敲方向盘,"就像那本《deania》,大多数人只看到历史价值,而你你看到其中关于灵魂与理智关系的洞见。"
这个回答既真诚又回避了核心问题。齐洛没有再追问,但心中的疑虑如涟漪般扩散。裴言对他的兴趣显然出了学术范畴,但究竟延伸到什么程度?那些监控、那些照片、那些精准得可怕的礼物这一切的目的何在?
回到宿舍已是午夜。周毅躺在床上看书,见齐洛进来,立刻坐直了身体:"你去哪了?我了十几条短信。"
"学术沙龙。"齐洛简短地回答,将西装外套挂进衣柜。
"和裴言一起?"周毅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担忧,"齐洛,听着,我知道你不爱听,但那家伙有问题。我查过了,他在上一所大学时有个学生叫苏明,后来——"
"闭嘴!"齐洛猛地转身,声音大得自己都吓了一跳,"你他妈凭什么调查他?凭什么翻我的东西?"
周毅站起来,脸上写满震惊:"我是担心你!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你记录他的行程,偷拍他的照片,现在连笔迹都开始模仿——"
"滚出去。"齐洛的声音低沉而危险,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那本《deania》。
"什么?"
"我说滚出去!"齐洛突然抓起桌上的水杯砸向墙壁,玻璃碎片四溅。他的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一种陌生的愤怒如潮水般淹没理智。
周毅后退两步,脸色苍白:"看看你自己你已经变得不像你了。"他抓起外套快步走向门口,"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
门关上后,齐洛跪在地上,颤抖着捡拾玻璃碎片。一块尖利的碎片划破手指,鲜血滴在地板上,形成小小的红色圆点。疼痛让他清醒了一些,随即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他从未对朋友如此暴怒过,更别说几乎动手。
洗手间的镜子里,齐洛看到一张陌生的脸:眼睛充血,嘴角紧绷,额头上青筋隐约可见。最可怕的是,这副表情莫名地像极了他见过的那张裴言训斥女学生时的照片。
他拧开水龙头,将冷水拍在脸上。镜面雾气朦胧时,手机响了。一条来自裴言的短信:"沙龙上的表现很出色。明天带你去个特别的地方,上午十点,校门口见。"
齐洛盯着这条消息,手指的伤口隐隐作痛。理智告诉他应该拒绝,应该远离这个正在扭曲他本性的人。但另一种更强烈的冲动让他回复:"好的,明天见。"
放下手机,齐洛打开裴言给的u盘。论文标题是《观察者效应中的双向认知重构:当观察成为互动的仪式》。文章探讨了在长期观察关系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齐洛越读越心惊——文中描述的案例与他们的互动惊人地相似,却以学术化的语言包装得冷静客观。更令人不安的是,论文引用了大量未公开的数据,包括被观察者的生理反应、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这些数据显然来自长期密切的监控。
论文最后一段写道:"当观察关系达到某种临界点,传统的观察者-被观察者二分法将瓦解。两者进入一种镜像状态,彼此成为对方的延伸与映照。这种状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联结和认知重构,最终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
齐洛关上电脑,走到窗前。夜色如墨,校园里零星灯火如同遥远的星辰。他想起那本《deania》中关于灵魂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两者不可分割。
裴言选择这本书作为礼物,绝非偶然。
---
喜欢潮汐将尽时,我要杀了你请大家收藏:dududu潮汐将尽时,我要杀了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