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山蜀水育少年(o-)
o年正月初九,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的茅草屋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川东丘陵的晨雾。这个在寒冬里降生的男婴,便是后来响彻中国革命史的张爱萍。父亲张体元是个本分的农民,靠几亩薄田拉扯着一家老小,母亲李氏性情坚韧,常对着襁褓中的孩子念叨:"长大了要做个有骨气的汉子。"
川东的丘陵沟壑纵横,既藏着贫瘠,也藏着不服输的血性。张爱萍自幼跟着父亲在田埂上打转,赤着脚踩过滚烫的泥土,也在暴雨里帮着抢收粮食。o岁那年,他被送进村里的私塾,先生教的"仁义礼智信",与他在田埂上看到的地主逼租、流民乞讨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有天放学,他撞见保长带着家丁抢走了邻居王大爷仅有的口粮,攥着拳头冲上去理论,被家丁推倒在泥地里。那天晚上,他在油灯下把"不平则鸣"四个字写了满满一页纸。
年春,岁的张爱萍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粗布包袱,走进了达县中学的校门。这所学堂里藏着不少进步教师,他们偷偷讲授《新青年》的文章,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传单夹在课本里。张爱萍很快成了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他组织同学成立读书会,在晚自习后聚在操场边的老槐树下,借着月光朗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次年月,经教师党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誓那天,他特意换上了一件洗得白的蓝布长衫,觉得胸前的团徽比任何装饰都耀眼。
年,重庆三三一惨案的消息传到达县,学生们群情激愤。张爱萍带领同学上街游行,举着"为死难同胞报仇"的标语,穿过县城的大街小巷。地主劣绅们躲在商号的门后咒骂,他却站在石阶上大声宣讲:"苛政猛于虎,我们要像峨眉山的青松,宁折不弯!"这次游行让他成了当局的"眼中钉",学校迫于压力要开除他,全校学生罢课三天,最终保住了这个敢说敢做的学生会副主席。
年月,在一间油灯摇曳的农舍里,张爱萍举起右拳,庄严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问他:"入党意味着随时可能掉脑袋,你怕吗?"他指着窗外连绵的群山:"你看那些石头,风刮不烂,雨淋不透,共产党员就该像它们一样。"不久后,他担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把家里的堂屋改成了秘密联络点,母亲常常坐在门口纳鞋底放哨,听着屋里传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低声呼喊,默默把刚蒸好的玉米饼子放在桌上。
二、沪上烽烟炼真金(-o)
年月,长江轮船上,o岁的张爱萍穿着一身学生装,怀里揣着党组织的介绍信。船过三峡时,他扶着栏杆眺望瞿塘峡的雄关,想起临行前县委书记的嘱托:"上海是龙潭虎穴,也是革命的熔炉,你要在那里淬炼成钢。"
抵达上海后,他被分配到闸北区委工作,住在棚户区的阁楼里。白天,他是洋行里的学徒,穿着不合身的西装,默记着来往的可疑人员;夜晚,他提着浆糊桶在里弄墙壁上张贴传单,油墨沾满了手指,却觉得比任何颜料都珍贵。有次在张贴"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时,突然遇到巡捕查房,他急中生智钻进垃圾桶,刺鼻的馊臭味里,听见巡捕的皮鞋声从头顶踩过。
同年秋天,他升任闸北区委副书记,负责领导工人罢工。在一家纱厂的秘密会议上,他给工人们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一个满脸皱纹的女工问:"我们这辈子还能见到那样的日子吗?"他指着窗外的星星:"只要我们像星星一样聚在一起,就没有照不亮的黑夜。"那次罢工坚持了三天,最终迫使资本家提高了工资。
然而,白色恐怖如影随形。o月的一个雨夜,他在接头时被捕,关押在外国巡捕房的地下室。审讯室里,洋人巡捕用皮鞭抽打他的后背,问他党组织的名单。他咬着牙说:"要打要杀随便,想从我嘴里掏出一个字,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敌人又把他关进单人牢房,不给吃喝,他就靠着墙上渗下的水珠维持生命,在牢房的墙壁上用指甲刻下"共产党万岁"。
一个月后,党组织通过合法途径将他营救出狱。出狱那天,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执意先去区委汇报工作。同志们看着他身上的伤疤落泪,他却笑着说:"这是革命给我的勋章。"没过多久,他再次被捕,这次被国民党保安队关押了三个月,无论敌人用金钱诱惑还是死亡威胁,他始终守口如瓶。年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他终于出狱,当天就接到了前往红军部队的命令。
离开上海前,他特意去了外滩。黄浦江上游轮穿梭,租界里的霓虹闪烁,他在心里默念:"总有一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属于人民。"登上去苏区的火车时,他摸了摸怀里那本被狱友鲜血染红一角的《共产党宣言》,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苏区烽火铸锋芒(o-)
o年底,闽西的山路上,张爱萍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肩上扛着步枪,跟着队伍走进中央苏区。这里的天空蓝得透亮,田里的稻谷金灿灿的,老乡们见了红军就往手里塞红薯,他突然明白:这就是他们舍生忘死要保卫的家园。
刚到苏区,他就被分配到共青团闽西特委任常委、宣传部部长。在汀州的印刷厂里,他看着工人师傅们把他写的《告青年同胞书》印成传单,心里像揣着一团火。为了动员青年参军,他编写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我们是铁的少年先锋队,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战士"这歌很快在苏区传唱开来,无数青年唱着这歌戴上了红星帽。
年,他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在瑞金的操场上,他训练着成千上万的少年队员,教他们刺杀、投弹,也教他们认字、唱歌。有个叫小石头的孤儿,总躲在队伍后面偷偷学写字,张爱萍现后,每天晚上把他叫到住处,用树枝在地上教他写"革命"、"解放"。后来小石头参加了红军,在长征路上为掩护大部队牺牲,怀里还揣着张爱萍给他写的"勇敢"二字。
在苏区的几年里,他身兼数职,既是指挥员,也是宣传员。他主编的《少年先锋》杂志,每期都用生动的故事和漫画吸引少年儿童,有一期刊登了他写的《小红军的一天》,讲述一个放牛娃参加红军后的成长经历,印后被争相传阅。他还经常给《青年实话》投稿,文笔犀利又充满激情,同志们都说:"张爱萍的笔,比步枪还能打动人。"
年,第四次反"围剿"战斗打响,张爱萍主动请缨上前线。在宜黄战役中,他带领少先队配合红军主力作战,用土制的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碉堡。战斗结束后,他在战场上捡到一支钢笔,擦干净后别在胸前,说:"这支笔既能写文章,也能记军情。"
年春,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在课堂上,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沙盘推演中,他提出的"声东击西"战术得到了教员的赞赏。同年月,他被任命为红军团第师第团政委,走马上任那天,他对全团战士说:"我张爱萍没啥本事,就会三个字:跟我上!"
四、长征路上血与火(-)
年o月,秋风萧瑟,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张爱萍率领团作为红军团的后卫,掩护大军渡过湘江。江面上,敌机疯狂轰炸,江岸边,敌人的炮火密集如网,他站在渡口的岩石上,指挥战士们架浮桥,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他却像钉在那里一样纹丝不动。有个小战士吓得趴在地上,他走过去把他拉起来:"别怕,我们的脚下是中国的土地,身后是党中央!"
渡过湘江后,部队减员严重,团原来的两千多人只剩下几百人。在翻越老山界时,天寒地冻,不少战士没有棉衣,张爱萍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了伤员,自己穿着单衣行军。夜晚宿营时,他裹着茅草睡在雪地里,却在睡前召集干部开会,研究第二天的行军路线。
年月,遵义会议召开期间,张爱萍率部在遵义城外警戒。他站在娄山关的隘口,望着远处的灯火,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会议结束后,他听到"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的消息,激动得连夜写了一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后来这诗被谱成歌曲,在红军中广为传唱。
四渡赤水期间,张爱萍带领部队时而佯攻,时而穿插,把敌人耍得晕头转向。在二渡赤水后的娄山关战斗中,他亲自带领突击队冲锋,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衣袖,他却咬着牙喊:"拿下娄山关,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战斗胜利后,他躺在担架上,听着战士们清点战利品的欢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过金沙江时,他率部担任后卫,在石板河一带阻击追兵。敌人的一个旅黑压压地扑上来,他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打阻击战,从拂晓打到黄昏,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当最后一名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他才带着掩护部队撤离,回头望去,江面上的浮桥已经被炸毁,敌人只能在对岸跺脚怒骂。
年月,红军翻越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张爱萍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向上爬。有个小战士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他赶紧把他背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嘴里还哼着《少共国际师师歌》。爬到山顶时,他指着远处的云海对战士们说:"看,翻过这座山,我们就离胜利更近一步了!"
到达陕北后,张爱萍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为了尽快掌握骑兵战术,他拜老骑兵为师,每天天不亮就去练骑马、劈刀,摔得浑身是伤也不叫苦。有次练习马上射击,他从马背上摔下来,额头磕出了血,爬起来又翻身上马,直到打中靶心才罢休。在他的带领下,骑兵团很快成了一支劲旅,在长城内外屡建奇功,被当地百姓称为"飞骑神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五、抗日烽火照江淮(-)
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张爱萍受毛泽东委派,化名"张舟"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在这座沦陷的城市里,他住在法租界的一栋小楼里,白天与各界人士周旋,晚上秘密召开会议,把工人、学生、爱国人士组织起来,建立抗日游击队。
有天晚上,他在静安寺附近的咖啡馆接头,突然遇到日本宪兵检查。他镇定地掏出一张商人的名片,用流利的日语和宪兵周旋,临走时还"不小心"把一张写有假情报的纸条掉在地上。看着宪兵们拿着纸条匆匆离去,他端起咖啡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年春,他调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在武汉办事处做统战工作。他经常穿着西装,出入于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府邸,用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不少爱国将领。有次在宴会上,一个国民党军官嘲讽八路军"游而不击",张爱萍当即站起来,列举了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的战绩,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端起酒杯道歉。
同年月,他奉命赴河南确山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在竹沟镇,他把当地的农民自卫队、抗日志士召集起来,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武器武装他们。没有营房,就住在老乡的牛棚里;没有粮食,就和战士们一起挖野菜。有个老乡见他们吃得太差,杀了家里的老母鸡送来,张爱萍坚持按市价付钱,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年月,张爱萍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他骑着一匹枣红马,走遍了豫皖苏的村村寨寨,动群众抗日。在涡阳县,他召开群众大会,站在台子上演讲:"日本鬼子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把他们赶出中国去!"台下的群众热血沸腾,纷纷报名参加抗日队伍。
同年月,他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刚到皖东北时,这里的土匪、地主武装横行,他采取"剿匪、联友、抗日"的策略,先消灭了作恶多端的土匪头子,再联合爱国的地主武装,很快打开了局面。三个月后,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下辖县区,群众都说:"张处长来了,我们有盼头了!"
年皖南事变后,张爱萍任新四军第师第旅旅长。在淮北地区,他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时而袭击敌人的据点,时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让日伪军疲于奔命。有次他带领部队在洪泽湖一带伏击敌人的运输队,缴获了大批粮食和弹药,他把大部分物资分给了当地群众,说:"军民鱼水情,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年月,他任第师副师长兼第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当时,日伪军调集万余人对盐阜地区进行大"扫荡",他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术,带领军民与敌人周旋。在阜宁县的一场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在芦苇荡里设伏,一举歼灭了三百多名日伪军,创造了敌后游击战的经典战例。
年月,张爱萍任新四军第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他率领部队起攻势作战,连续收复了多个县城。在收复泗县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被炮弹炸起的泥土埋了半截,爬出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指挥战斗。战士们见师长如此英勇,士气大振,很快攻克了县城。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他率领的部队已经展到数万人,成为华东地区的一支劲旅。
六、解放战争建奇功(-)
年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夏大地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但张爱萍敏锐地察觉到,和平的天空下仍潜藏着阴霾——国民党当局正调兵遣将,企图独占胜利果实。他奉命率部进驻徐州周边地区,准备接受日军投降,却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武装阻挠。在津浦铁路沿线的拉锯战中,他指挥部队依托有利地形,时而伏击、时而袭扰,连续击退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成功掩护了山东解放区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
年初,国共谈判陷入僵局,国民党军悍然向解放区起全面进攻。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一枚炮弹在张爱萍身边炸开,飞溅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帽,他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昏迷前仍死死攥着望远镜,嘴里反复喊着:"守住阵地,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抬下火线,后方医院的医生检查后倒吸一口凉气:弹片嵌入颅骨,必须立刻手术。手术台上,医生准备注射麻药,却被张爱萍一把按住。"别用麻药,"他声音虚弱却坚定,"脑子麻了,将来怎么指挥打仗?"就这样,他咬着缠满布条的木棍,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挺过了四个小时的开颅手术。术后醒来,他第一眼看到的是床头的作战地图,挣扎着要坐起来:"部队现在怎么样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由于伤势过重,党中央决定送他赴苏联治疗。年夏,他乘坐军用飞机抵达莫斯科,住进了克里姆林宫医院。异国的病房里,他一边忍受着头痛的折磨,一边贪婪地学习苏联的军事理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对海军建设、装甲部队战术的思考。医生劝他静养,他却指着窗外的克里姆林宫尖顶笑:"列宁同志在看着呢,哪能偷懒?"在苏联的两年里,他不仅治好了伤,更系统考察了苏联的国防工业,为日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埋下了伏笔。
年底,伤愈回国的张爱萍立刻奔赴解放战争前线,担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此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相继打响,全国解放的曙光就在眼前。他主动请缨参与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却接到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
年月日,江苏泰州白马庙的一座二层小楼里,张爱萍召集了位干部战士,召开了华东海军的第一次会议。没有舰船,没有码头,甚至连件像样的海军制服都没有,他却指着墙上的海图豪情万丈:"从今天起,中国人民海军诞生了!过去我们有海无防,列强从海上打进来;将来,我们要让大海成为祖国的屏障!"
为了凑齐海军的"家底",他带着人跑遍了长江沿岸的造船厂、码头,把国民党军遗弃的破旧舰船一一登记造册。有艘"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后遭到敌机轰炸,搁浅在江阴江面,他踩着齐腰深的江水登船勘察,指挥战士们抽水、修补,硬是把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拖回了港口。有老水兵私下嘀咕:"这些破船能打仗吗?"他听到后哈哈大笑:"当年红军用梭镖都能打天下,现在有船有炮,还怕干不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