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诗词一万首 > 第355章 袁淑效古(第1页)

第355章 袁淑效古(第1页)

效古

袁淑

从军征戍久,栉风沐雨驰。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丹青乏明士,贤俊失世情。

霸君非弃才,远图乃所萦。

燕昭亦诡说,寂寞终自怜。

……

赏析:

袁淑的《效古》借古喻今,以征人视角,深刻反映了人才被埋没、壮志难酬的社会现实,抒内心愤懑与无奈,展现出独特艺术魅力。

一、主题情感

征人疾苦与不平:“从军征戍久,栉风沐雨驰”描绘征人长期征战,风餐露宿,生活艰苦。“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直抒胸臆,道出他们辛苦作战却未获应得奖赏,忠诚无人知晓的不平,深刻揭示战争给士兵带来的不公,表达对征人的同情。

对人才埋没的批判:“丹青乏明士,贤俊失世情”将批判目光投向社会,指出因缺乏公正记录功绩之人,贤能之士被世情埋没。这不仅是征人的遭遇,更是对整个社会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的抨击,体现诗人对人才被压制现象的愤慨。

对君主用人的思考:“霸君非弃才,远图乃所萦”,诗人认为君主并非故意弃才,而是被长远规划蒙蔽,忽略当下人才需求。此句委婉表达对君主用人策略的质疑,揭示人才困境背后统治者的责任。“燕昭亦诡说,寂寞终自怜”以燕昭王求贤的传说为例,指出即便如燕昭王求贤的美谈或许也是虚妄,人才最终只能在寂寞中自我怜悯,强化对人才悲剧命运的感慨。

二、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诗题为“效古”,借古代征人遭遇和人才困境,映射当下社会现实,增强诗歌批判力度与深度,使诗歌具有现实针对性。

直抒胸臆与委婉含蓄结合:“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直截了当地抒征人不平,情感强烈。而“霸君非弃才,远图乃所萦”则委婉分析君主用人问题,含蓄表达观点。两种方式结合,使诗歌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既具感染力又不失深度。

用典深化主题:“燕昭亦诡说”用燕昭王求贤典故,燕昭王为强国,筑黄金台招揽贤才,然诗人认为这或许只是传说,现实中人才依旧寂寞。通过此典,深化人才不被重用的主题,增添诗歌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三、结构层次

征人遭遇铺垫:开头两句描述征人从军久、征战苦,为后文抒不平与感慨做铺垫,让读者了解征人生活背景。

揭示社会问题:“苦战功不赏”至“贤俊失世情”四句,从征人个体遭遇拓展到社会层面,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社会问题,深入剖析原因。

反思君主与强化主题:最后两句借燕昭王典故,反思君主用人,强化人才不被重用的悲剧主题,使诗歌主旨得以升华,引读者对人才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

解析:

从军征戍久,栉风沐雨驰

-解析: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描绘了一位从军之人漫长的征戍生涯。“从军征戍久”,直白地告知读者,主人公投身军旅、驻守边疆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久”字强调了时间的漫长,给人一种岁月悠悠、征人疲惫之感。“栉风沐雨驰”则进一步刻画征人的艰辛。“栉风沐雨”出自《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形象地展现出征人在风雨中如同以风梳头、以雨洗般艰难前行的状态,“驰”字则体现了他们行军的急迫与不停歇,生动地勾勒出征人在恶劣环境下为戍边使命奔波劳顿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艰苦的情感基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解析:这两句紧承上句,直接抒了征人的愤懑之情。“苦战功不赏”,征人历经无数艰苦战斗,出生入死,却得不到应有的战功赏赐,“苦”字突出了作战过程的艰难困苦,而“不赏”则将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失衡鲜明地展现出来,凸显了征人的委屈与不平。“忠诚难可宣”,他们对国家和君主怀着赤诚的忠心,然而这份忠诚却无处诉说,无人知晓。这里的“难可宣”深刻地体现出征人内心的无奈,他们的忠诚被忽视,一腔热血付诸东流,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征人所面临的不公境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