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
“目前北海的情况有点复杂,管亥只是围城没有攻城。”荀晔屈起指节敲敲桌子,让众人别在沉溺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张饶徐和,你们两个明天早上带兵跟我去北海,看看管亥到底打的什么鬼主意。”
进京暂停,他看看能不能再搜罗块地盘。
兖州是州牧战死处于无主状态,青州比兖州还光棍儿,只要拳头大甚至不用担心地头蛇找麻烦。
肆虐州郡的黄巾贼已经帮他清理了好几轮,地头蛇已经成了地头蚯蚓,剩下的那些不成威胁。
唔,张辽这些日子在冀州和公孙瓒一起打袁绍,袁绍只剩下邺城一座孤城用不到那么多兵力,不如到青州来帮他壮壮声势。
城外的蝉鸣刺耳的很,夜色席卷而来,盛夏的夜晚带着几分闷热,好在晚上蝉也要休息还了将士们一片安静。
荀小将军踏着月色回城,没着急休息,而是一封又一封的写信。
情况有变,京城阿爹那里要通知到,留守颍川的小弟们那里要通知到,出差的文若叔那里也要通知到。
唉,他好忙哦。
……
一夜安稳,圆月渐渐隐去,红日跃出地平线,城外的大军整装待发。
荀晔揉揉踏雪乌骓的脑袋,从布袋里掏出根胡萝卜给他的小宝贝儿加餐,“最近事情多,真是辛苦你了。”
荀愔:……
马儿的确是好马,但是怎么感觉侄儿这反应有点过头呢?
“伯父,此次去北海共率军一万,其中我率三千精骑在前,余下七千步卒在后,不出意外应该能吓退管亥部众。”荀晔翻身上马,继续说道,“我麾下的黄巾降将说那管亥是世家出身,且身边部众只有三五万,三千精骑足够威吓贼众。”
精兵在前威吓贼众,步卒在后让管亥看看投降的待遇,进能打退能谈,只看对面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那位管大帅的目的不是烧杀抢掠也不是攻占北海,而是借机显示能力好找个靠谱的大腿。
不拘是谁,只要敢在这时候进入青州就是他的大腿候选人。
主动送上门来的部众他也不好拒绝,哎呀呀,真要让他猜准了孔北海得有多伤心啊。
荀愔骑上侄儿给他挑的骏马,看看不远处同样得了好马正在傻乐的太史慈,笑道,“子义和孔融无甚关系,他是个正直的人,也很有主见,肯趁夜入城为孔融效力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受过孔融的照拂。”
孔融自诩以礼待人,但凡听到国内有谁做好事留了名,即便只是纤毫之善也要亲自上门拜访。
太史子义是东莱人,当年因明断是非得罪地头蛇而不得不远走辽东,却也因此知名于世。
东莱郡离北海国不远,孔融会盯上他很正常。
荀晔眨眨眼睛。
也就是说,能挖。
第117章快到碗里来
*
太史慈是个正直的小伙儿,去辽东避难之前曾担任东莱郡的奏曹史,也就是协助奏曹掾处理奏议事务的小吏。
海岱惟青州,青州位于渤海以南泰山以北,地皆肥沃白壤还有渔盐之利,早年一度“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早年、咳咳、早到大汉还没变成两截儿的时候。
到太史慈能长大当官的年纪,青州已经乱的和现在没多大区别。
东莱郡的官和州府之间有矛盾,矛盾大到刑赏断案都是非不分的地步,更离谱的是,奏章送去京城,负责审核案件的官署在结案时不按对错,而是看谁去找他们汇报。
谁先去谁有理,一步慢步步慢。
由此可见官府朝廷是自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全都烂。
有一次州吏已经进京送奏章,郡守担心他的奏章慢一步抵达京城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派太史慈快马加鞭星夜兼程赶赴洛阳。
星夜兼程比只在半天赶路快,太史小吏成功敢在州吏前面抵达洛阳。
先假意与州吏攀谈趁机毁了对方的奏章,然后又以奏章被毁他们俩都要被追究责任为由说服州吏和他一起逃亡。
州吏被说服了,然后太史慈在出城后又悄悄返回洛阳把郡守的奏章送到了有司。
就……
小吏何苦为难小吏?
之后青州官署紧急又派另一个小吏去洛阳,但是太史慈已经把东莱郡郡守的奏章送了过去,负责案件的官员非常有责任心的告诉后来者案件已经结束没必要复核,于是州府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在州府官署当官的会甘心吃亏吗?肯定不可能。
郡守是一郡主官不好绊倒,区区小吏再解决不了那成什么了?
太史慈也知道他已经变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避免被人算计送完奏章后就没回过东莱。
倒也不算欺骗之前那位小吏,他的确也一起逃亡了。
荀愔慢条斯理的讲着旅途故事,丝毫不见昨日的急迫,仿佛身后的三千精兵去北海只是为了游玩,“祸不及家人,子义远去辽东,他得罪的人也没有不要脸面到难为他家中母亲的地步,于是就被孔融钻了空子。”
太史慈被母亲叮嘱到北海国报恩,他本来没多想,但是被仙风道骨的先生这么一说忽然感觉他和他母亲被套路了。
天下名人那么多,孔北海今天去拜访一个明天去拜访一个,过不多长时间就会有一堆像他母亲一样受宠若惊的人觉得那是天上地下绝无仅有的大好人。
可是仔细想想,他离开东莱避难之前已经把家中事情都安排好了,太守大人让他冒险进京之前便允诺会保证好他家里人的安全,他们家不缺登门拜访的那点礼物,反而会因为这事儿导致大家伙儿都想起来他这个得罪过州城权贵的不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