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杂症门--(第2页)

--杂症门--(第2页)

五软属于禀赋不足的病症,表现在头项、手、足、口、肌肉这五个部位。可使用地黄丸与扶元散进行治疗,同时关键在于后天适宜的调养。

【注释】所谓五软,指的是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头软,即颈部软弱无力支撑头部;手足软,是四肢缺乏力量;肌肉软,为皮肤松弛,不长肌肉;口软,指嘴唇薄弱没有力气。这五种情况,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不充足,所以骨骼经脉不强劲,筋肉痿弱无力。治疗应该以补气为主,先用补肾地黄丸补充先天的精气,然后用扶元散补益后天身体的羸弱,逐步进行调理,这样五软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变强。

补肾地黄丸

熟地黄(一两五钱)山萸肉(一两)怀山药(炒)茯苓(各八钱)牡丹皮泽泻(各五钱)牛膝(八钱)鹿茸(五钱,酥炙)

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钱,用盐汤送服。

扶元散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芪(蜜炙)山药(炒)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石菖蒲

以生姜和大枣作为药引,与其他药物一同加水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汤。

(方歌)五软扶元散堪尝,参术茯苓熟地黄,茯神黄芪山药草,归芍川芎及石菖。

五鞕

因阳气不能滋养周身而形成五硬之症,表现为头部后仰、吸气困难且难以活动,手足僵硬强直,冷如冰块,气机壅滞于胸膈部位并牵连作痛。小续命汤对此症疗效颇佳,乌药顺气散也极为对症。若遇到肝木克制脾经的情况,加味六君子汤的疗效奇妙无比。

【注释】五硬之症,可见头部后仰、吸气时费力,身体难以活动,气机壅滞而疼痛,这种疼痛牵连到胸膈之间,手心和脚心冰冷且僵硬。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阳气不能滋养四肢末端所致,此症最难医治。症状严重的,用小续命汤疏散风邪;症状较轻的,用乌药顺气散调理气机。如果是肝木克制脾经,出现进食减少、气息虚弱的情况,就用加味六君子汤来治疗。通过内外兼治,病症自然会日渐好转。

小续命汤

人参麻黄川芎黄芩芍药甘草(炙)防风官桂(去皮)附子(炮,去皮脐)杏仁(炒,去皮尖)汉防己

以用生姜、大枣作药引,与其他药物一起加水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汤。

(方歌)小续命汤治五鞕,人参麻黄川芎共,黄芩芍药草防风,官桂附子防己杏。

乌药顺气散

麻黄白芷川芎桔梗枳壳(炒)僵蚕(炒)乌药炮姜甘草(生)橘红

以葱白当作药引,与其他药材一同加水煎煮,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汤。

(方歌)乌药顺气五鞕轻,麻黄白芷合川芎,桔梗枳壳僵蚕炒,乌药炮姜草橘红。

加味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炮姜陈皮半夏(制)茯苓炙甘草升麻(蜜炙)柴胡(醋炒)肉桂

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加味六君虚五鞕,人参白术共炮姜,陈半茯苓炙甘草,升麻柴胡肉桂良。

五迟

小儿生来气血虚弱,筋骨软弱,难以正常行走,牙齿生长缓慢,头稀疏,坐立不稳,说话也迟缓。治疗以加味地黄丸为主,之后用补中益气汤继续调治。若有邪气侵犯心气,宜用菖蒲丸;若因血虚导致头迟缓生长,苣胜丹较为适宜。

【注释】小儿五迟这种病症,大多是由于父母气血虚弱,使得孩子先天就有所亏虚。导致孩子出生后筋骨软弱,走路困难,牙齿生长不迅,坐立不稳,这些都是因为肾气不足。先用加味地黄丸来滋养孩子的血液,接着用补中益气汤来调养孩子的元气。足少阴经是肾经,肾的荣华表现在头上,如果少阴的气血不足,就不能向上滋养头,这种情况用苣胜丹治疗。还有因为受惊邪侵入心气,到了四五岁还不能说话的,用菖蒲丸治疗。

加味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一两)山萸肉(一两)怀山药(炒)茯苓(各八钱)泽泻牡丹皮(各五钱)鹿茸(三钱,炙)五加皮(五钱)麝香(五分)

把上述药物一起研磨成细粉末,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年龄较大的孩子每次服用二钱,年龄小些的孩子每次服用一钱五分,用盐汤送服。

补中益气汤(方剂见“飧泻”相关内容)。

苣胜丹

当归(洗,焙)生地黄白芍药(各一两。炒)苣胜子(二两,碾)胡粉(三钱,碾)

将上述药物共同研磨均匀,用炼蜜制成如黍米般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十粒,以煎好的黑豆汤送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菖蒲丸

人参石菖蒲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川芎当归(酒洗)乳香朱砂(各一钱。水飞)

把上述药材都研磨成细粉末,用炼制好的白蜜制成如黍米大小的药丸。在饭后一段时间,用米汤送服这些药丸。

鹤膝风

小儿若先天禀赋不足,身体肌肉消瘦,缺少健壮之态,膝骨向外露出如同鹤膝。这大多是因肾弱,难以化生骨髓,致使血脉无法滋养,筋脉挛缩,膝盖部位时常因风痰停留而作痛。应先服用大防风汤,随后接着服用补肾地黄丸,不可耽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