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扫盲扫的是热火朝天,力争不让村子里有一个文盲存在。
还别?说,这?两人知识水平还是不低的。
不说曾经出国留过学的吴桐枋,就算是张淑珍,当年?在家中也?是接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的。
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两人就完成了给村里人扫盲的任务。
直到扫盲任务结束,吴桐枋跟张淑珍这?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或许不该给大家扫盲那么?快。
现在村里没了文盲,那他们扫盲老师的活儿,岂不是要干不下去?了?!
为了不再干回挑粪挖渠捶谷子的辛苦活儿,没有文盲可扫的两人,干脆发挥主动性。
找到村干部,提出要在村子里办小学,继续教?孩子们学习,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请求。
得了上头嘱咐的村干部,本来也?没打算让他们干什么?辛苦活儿。
见他们主动提出办小学,要教?孩子们学习,村干部还巴不得。
当即就联系上级,获得批示,小学很快就开办了起来。
由于十里八村就这?么?一所小学,附近好些村子的孩子都被送到了这?边学习。
一下子要教?这?么?多孩子,任务还是非常重?的,吴桐枋跟张淑珍两个人差点顾不过来。
忙的脚打后脑勺的二人,还不敢叫苦叫累,只能硬撑着。
徐姨娘对吴桐枋跟张淑珍能去?教?书,十分眼红。
在小学开办后,也?找到了村干部,表示自己当初也?是上过中学的,也?可以教?孩子们读书。
然而
村干部只接到了给予吴桐枋跟张淑珍特殊待遇的指示,根本没有徐姨娘的份儿,就拒绝了。
心有不甘的徐姨娘,不敢闹,却?暗骂村干部不公。
在干活儿累极了时候,就拉着儿子吴荣兴抱怨,发泄怨气。
转眼间?,五年?过去?,第一批从村小学毕业的学生,有好些个都考上了县中学。
这?个成材率,可是让村干部高兴地不得了,当即就夸了吴桐枋跟张淑珍。
这?些年?为了教?好这?批学生,证明自己还是有可用价值的,吴桐枋跟张淑珍那是兢兢业业。
现在取得了成果,得了村干部的夸奖,据村干部说还要给他们向上级表功,两人都激动地不行。
他们现在不求别?的,就希望能早些摘掉改造人员的帽子。
吴桐枋这?些年?把?心思都放在了教?学上,对唯一的儿子就有些疏忽。
然后在徐姨娘的持续洗脑下,吴荣兴对吴桐枋这?个亲爹就有了很大的意见。
在吴荣兴的认知里,吴来儿能去?港城,而不是留在内地吃苦受罪,肯定是吴桐枋这?个当爹的偏心。
要不然,怎么?去?了港城的人是吴来儿这?个姐姐,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