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两府的姻亲之人很多很多。
诸人言谈,便是在贾琏的引领下,各就各位,而后……临近的轩台之地,竹帘落下,雕木镂空的落地屏风矗立。
丝竹管弦之乐飘来。
精致的点心小菜也一一上来,一坛坛酒水也搬来了,抉择之,或是温着,或者斟入酒壶……。
“鲸卿。”
“翰林院的差事不为忙吧。”
“……”
卫若兰品着手中茶水,点点头,南园酒肆是京城一等一的宴饮之地,茶水……没得说。
同进贡的极品茶水不能比,绝对称得上一等。
自三月初五鲸卿生日之后,论来……还真没有这样齐聚过,多零散吃酒、言谈。
卫若兰心情相当不错。
也难为琏二哥哥了。
“翰林院,眼下还是不忙的。”
“多为编书,顺带遍观朝廷六部诸司的一些小小事务。”
“换成一些忙碌的衙门行署,这个时辰……他们估计还在衙门之中处理事情。”
“卫兄,前些日子,听你所言,想要在军中谋事,眼下可有所成?”
“……”
秦钟持筷子,夹了一颗炸豆子,和炸花生米的步骤一样,吃着嘎嘣脆,还是不错的。
卫若兰。
因其父的缘故,近年来,多有往来,关系还是不错的,年岁同薛蟠相仿。
今岁以来,想要立下一番功业,家风之故,入军是为先的选择,上个月也有说道那件事。
“这……。”
“唉,我意……是想要直接入十二团练营的。”
“我父所言,希望我先走武举之路,先前往上十二卫待一段时间,而后再入军。”
“是以,我可能会参加下一科的武举。”
“希望有成。”
提及此事,卫若兰便是一叹。
事情难成。
以自己的家世,入军之后,若有良机,立下一些功劳,出头不难,偏偏父亲有那样的交代。
走武举,自然也是有好处的。
论来,武举有成,陛下心中有数,以后好处多多,抉择之下,还是应下父亲所言。
走武举之路。
不着急直接入军。
“磨刀不误砍柴工,卫老伯之意,长远而观,还是好处多一些的。”
秦钟笑语。
武举之道相对于文科举业,多为世人轻视。
许多人都说武举人、武进士没啥用,真正到战场上,还是要看军功,武举之人和那些大头兵都是一样的。
而且,还举例子,说国朝定鼎以来的一位位将军、大将军之人,武举出身的几乎没有,岂非明证!
然!
说是那样说,若是将统计的范围扩展到高级武官之人,那么,武举的好处就出来了。
武举出身,授予的官职就超越许多大头兵一辈子的努力,甚至于一些低级军官的努力。
稍稍运气好一些,升官不会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