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量着李世民的小身板,毫不犹豫拒绝了,
“不行,你还太小了,骑马一事等满了十二岁再说。”
三岁半的孩子学骑马?魂都能给他吓出来!
李世民立刻皱起小眉头抗议,
“不行,十二岁太晚了!蒙恬和蒙毅六岁就学骑射了,孩儿凭什么要等到十二岁?”
秦王淡淡道,
“因为他们出生于将门之家,而你,却没有一个做将军的父亲和大父。”
李世民很不服气,叉腰怒目,
“我的阿父和大父虽然不是秦将,但孩儿可以当上一名秦将啊,阿父应该趁我还小早些培养”
十二岁才学骑马,黄花菜都凉了!
秦王听得只觉头疼,又来了!
昨日,真不该把“军营”和这孩子放一块联想的,看看吧,他不但想当军师,还想当将军了!
他毫不留情地轻轻推开孩子,
“回去吧,好好想想,你还有没有其他想要的,不然寡人就只给你这个封地了,到时别又来哭。”
李世民现在就想哭,他立刻挤出一滴眼泪,可怜巴巴抓着父亲的衣襟恳求,
“阿父,孩儿只要一匹最矮的小马,我保证绝不会从马背摔下来的”
然而这回不管他怎么卖惨卖萌,秦王也半分不肯松口。
李世民只得悻悻先藏下这个念头,转而说起明年筹建常平仓一事,这样,往后再遇到灾情,就可以从仓中取粮赈灾了。
然而正如他所料的一样,这事立刻就被父亲拒绝了。
秦王看着这个,整日想把国库的钱粮白送给庶民的孩子,愈发头疼起来,
“此事,等寡人灭了六国再说,快回去吧!”
这件事李世民不过是试探一下,倒也没真抱希望。
至少,在天下没有统一之前,把军粮储备看得无比重要的秦王,是绝不会开口同意的。
虽然他这个后世人知道,秦国统一六国后,粮仓里仍有足够的余粮,根本就不必担心军粮不够,奈何他的父亲并不知道此事啊。
他立刻作出十分委屈愤怒的样子,把话题引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另一件事上,
“烦死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这个秦国太子到底能做什么!算了,我在我自己的封地上为庶民减税赋、建常平仓,这总可以吧?孟子说十之税一,孩儿就要按这个来征税,哼!”
说完,就抱起两只小胳膊气呼呼瞪秦王。
没办法,他这个秦国太子想公然在封地减税赈灾,实在是有些“太过儒家”了,当然得先把不讲理的气势拿出来。
要知道,商鞅制定的泰半田赋,高达三分取其二,也就是说,百姓每年需上缴超过粮食产量的六成。(1)
所以单就田赋而言,秦国的征收比例,不但远高于汉初的十五税一,也比春秋时期通行的十之税一高出了一大截——
虽然到了战争规模更庞大的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筹集足够的军粮,早就巧增各种名目的附加税,把实际税赋大幅提高了数倍。
但在明面上来看,天下七国之中,没有一国的田赋之高能与秦国并论,这也是多年来,世人称秦国为“暴秦”的原因之一。
而秦国即将以一国之力灭六国,必须以重税征收军粮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天下统一前,让朝廷降税赋显然是不现实的荒诞之说。
所以,李世民一听自己将得到一个封地,立刻就生出了这个想法:
他要把这块封地,变成大秦统一后改革的试验先行地,为那两千户人家降税赋、设常平仓赈灾,让秦王和秦国朝臣看看轻徭薄赋治民的效果。
他始终坚信,能以真心换真心,而天下最辛勤的劳苦百姓,本就是最知恩图报的人,他们绝不会辜负他。
而秦国统一后,就算能说服秦王按十之税一的田赋征收,也能给天下百姓留下一个大大的喘息之机。
他这委屈巴巴一闹,秦王不想答应也得答应了,于是挥手不耐烦道,
“随便!那是你自己的封地,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大善人!”
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马上喜滋滋搂着秦王的脸颊吧唧一口,
“阿父真好!”
他坚信,这个封地一定会如燎原的火星,给未来的秦国带来巨大改变。
秦王嫌弃地擦了擦脸上口水,见孩子这傻乐的样子,不由得疑心自己是不是答应得太痛快了些?
这孩子,该不会在尚儒的路上越走越远吧?梦中被叛军称作无道暴秦的秦国,竟要迎来一个崇尚儒家的继承人…难道,这就是天意?
但看着孩子一脸幸福憧憬的样子,他马上又释然了。
不过是区区两千户之地,纵便在栎阳施行这种儒家的仁政,也绝不会动摇到大秦的国本分毫。
还是满足孩子的心愿罢,免得天天来烦他!
李世民一走出正殿,就告诉蒙恬,现在想去他家看看。
蒙恬一脸懵然地应下了,立刻吩咐人去准备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