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义是爷爷的名字。陈砚点点头:“是,您找他有事?”
“我叫周启山,”老者笑了,“是你爷爷的老朋友,几十年没联系了,这次来乡下办事,特意来看看他。”
陈砚心里一震,这不是竹篾册上的名字吗?他赶紧把周启山请进院子:“我爷爷已经过世很多年了,我是他的孙子陈砚。”
周启山叹了口气:“世事无常啊……当年你爷爷的竹艺,在城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可惜后来听说他病了,就断了联系。”他看到院子里晾着的竹篮,眼睛一亮,“这是你编的?”
“是,跟着爷爷留下的册子学的,编得不好。”陈砚有些不好意思。
“不错,有你爷爷的影子,”周启山拿起竹篮,仔细看着,“就是这收口的地方差了点火候,我给你指点指点?”
陈砚喜出望外,赶紧搬来竹篾,跟着周启山学。周启山果然是行家,三言两语就点透了关键,陈砚茅塞顿开,编出来的竹篮立刻精致了不少。
“你这手艺,好好打磨打磨,肯定能出彩,”周启山说,“我在城里开了家竹艺铺,正好缺个懂行的师傅,你愿意跟我去吗?管吃管住,工钱好说。”
陈砚心里一动,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可他看了看屋里病重的父亲,又犹豫了:“我爹病着,我走不开。”
周启山想了想:“要不这样,我先给你些钱,你请个好大夫给你爹治病,等他好点了,你再带着家人一起来城里,怎么样?”他从怀里掏出个钱袋,递给陈砚,“这点钱不算啥,就当是我给老朋友孙子的见面礼。”
陈砚看着钱袋,又看了看周启山真诚的眼神,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这是爷爷留下的福分,也是自己努力换来的机会。
“周先生,谢谢您。”他接过钱袋,深深鞠了一躬。
周启山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别辜负了你爷爷的手艺。我在城里等你。”
送走周启山,陈砚赶紧拿着钱去镇上请大夫。大夫给父亲诊了脉,说虽然病得重,但还有救,开了些好药,嘱咐要好好调养。
母亲看着药包,眼泪又掉了下来:“阿砚,这都是你爷爷在天上保佑咱们呢。”
陈砚没说话,只是走到院子里,看着那棵老槐树的方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照在他编了一半的竹筐上,竹篾的影子在地上拼出好看的图案,像幅流动的画。
夜里,他又拿出那面铜镜,镜面里映出爷爷的笑脸,正在竹林里朝他招手。陈砚笑了笑,把铜镜小心地放进盒子里。他知道,有些东西比镜子更能照出人心——比如手里的竹篾,比如心里的念想,比如那些藏在时光里的、不期而遇的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陈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继续学竹艺。父亲的病渐渐好转,已经能下床走动了。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跟着陈砚去城里。
离开村子的前一天,陈砚特意去了趟后山的竹林。老者不在了,但那坛酒还埋在土里,他没挖出来,觉得还是让它继续守着这片竹林好。最里面的老竹下,他埋下了自己编的第一个竹篮,算是给爷爷的回信。
路过老槐树时,王婆正给照心石系红绳,看到陈砚,笑着说:“我就说这石头灵吧,你看你,不光你爹的病好了,还找到好出路了。”
陈砚笑了笑,对着照心石鞠了一躬。他不知道是石头灵验,还是爷爷的手艺显灵,只知道这日子就像他编的竹篾,看着乱,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头绪,编出个像样的样子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一早,陈砚推着父亲,母亲提着包袱,跟着周启山的马车往城里走。祖屋的门敞开着,像在目送他们,又像在等待他们回来。陈砚回头望了一眼,心里默念着:等我混出个样子,一定回来修缮老屋,把爷爷的手艺传下去。
马车在土路上颠簸着,车轮碾过石子的声音,像是在数着过往的日子。陈砚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和树林,手里紧紧攥着那本竹篾册,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或许会有风雨,但只要手里有竹篾,心里有念想,就一定能走出条属于自己的路。
城里的竹艺铺比陈砚想象的还要大,门口挂着块“守义斋”的牌匾,是爷爷当年的字号。周启山把铺子交给陈砚打理,自己则退到幕后,偶尔来指点几句。
陈砚学得很快,加上他肯创新,把现代的样式和传统的手艺结合起来,编出来的竹器很受欢迎,没多久就小有名气。父亲的病彻底好了,偶尔会来铺子里坐坐,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母亲则在铺子里帮忙打理杂事,日子过得充实又安稳。
这天,陈砚正在给一个客户介绍新做的竹屏风,突然看到门口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是王婆,身后还跟着几个村里的乡亲。
“阿砚,我们来看看你,”王婆笑着说,“村里的人都说你有出息了,我们也来沾沾光。”
陈砚赶紧把他们请进来,给他们倒茶。乡亲们看着铺子里精致的竹器,啧啧称奇,说没想到当年那个劈柴的小子,现在成了大师傅。
王婆拉着陈砚的手,悄悄说:“照心石上又多了好多红绳,都是求你爷爷保佑的,说陈家的娃有良心,能成事。”
陈砚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不是爷爷的保佑,是自己用双手挣来的日子。他从柜台上拿起个刚编好的小竹篮,递给王婆:“这是给村里的孩子们编的,让他们也学学竹艺,说不定以后……”
他的话没说完,但心里已经有了个想法:等过年的时候,回去办个竹艺班,教村里的孩子们学手艺,让爷爷的手艺,在家乡的土地上继续生根芽。
夕阳透过竹艺铺的窗户,照在陈砚的脸上,也照在那些精致的竹器上,泛着温暖的光。陈砚拿起竹篾,继续编织着,他知道,最好的日子,就像这竹篾一样,一根一根,用心去编,总能编出最想要的模样。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念想,无论是祖屋的阁楼,还是后山的竹林,或是那块冰凉的照心石,都成了心里最温暖的支撑,让他在往前走的时候,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喜欢一人之下,烽火铸铁请大家收藏:dududu一人之下,烽火铸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