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穿越民国情 > 第63章(第2页)

第63章(第2页)

作为近代中国经济与金融重镇,上海失守对国民政府在财政、外交、军力士气上均造成严重打击,也让日本取得重大战略与资源优势。

3南京失陷与国民政府西迁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

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乘胜直逼南京。12月13日攻陷南京,随后发生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创伤,也引发国际社会一定程度的谴责。

国民政府被迫西迁

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前紧急撤离,主要机关先迁武汉,后又继续转移到更西南的重庆。此后,中国抗战重心转移到大后方。东部沿海与华中的大城市多半陷于日军之手,但华中、华南以及西部地区仍在国府控制范围或与日军拉锯对峙。

4中国各派力量的战略变化

(1)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1937年秋达成协议,原本对立的双方暂时走向合作,共同对日作战;

-共产党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等,配合正面战场进行游击破袭,不断扩大敌后战场。

(2)经济与物资困难

沿海与重要工业城市的沦陷令中国经济更加脆弱,战争物资紧缺;

国民政府面临严重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海外筹资与国际援助成了必然需要。

(3)外交与国际援助

中方希望美英等国对日本施压,但当时西方主流政策多倾向绥靖,未对日本作出实质干预;

苏联与德国一度在武器供应上有些短期操作,但尚未系统或持续。

51938年的华中僵持与战局调整

(1)武汉会战

随着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军继续追击国军,1938年6月发动对武汉的进攻,爆发大规模会战。

中国军队虽奋力抵抗,但仍遭受重大损失。至10月,武汉失陷,中国战局陷入更深困境。

(2)战略相持阶段开始

面对日军突进失利与后勤压力,日方进攻速度放缓,战线相对稳定;

中国则将抗战重心转移到内地与敌后游击,形成漫长的持久战态势。

6小说背景下的上海暗流

对于小说的故事而言,1937–1938年正是一个转折关键:

上海沦陷前后金融与商界出现大规模逃亡与洗牌,政治阴谋、特务角力更趋白热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