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清善小记的作者是谁 > 第170节(第2页)

第170节(第2页)

“皇兄才是眼圈儿都黑了,朝政若不是十万火急,稍微缓两日,也无妨。”

弘晖叹道:“非是急事,而是难事。”

乌希哈好奇了,“是何事,竟会让皇兄为难至此?”

永玟还在边上,他想到方才乌希哈对自己所言,他该试着把弘晖更多当作阿玛而非皇上对待,子孝父,父亲子,便大着胆子直接问道:“儿子瞧皇阿玛这个月常拿着皇玛法的手书愁眉不展,可否与儿子说说,让儿子为皇阿玛分忧?还有姑姑,她与皇玛法最心意相通,定能明白皇玛法所思所想。”

弘晖没有生气,也没有否认,点头,“确因皇阿玛所留密诏之故,皇妹先前可曾看过?”

若是因为四爷的那封“遗嘱”……

乌希哈轻声答道:“既是皇阿玛留给皇兄的密诏,我不曾先行阅看。但同行多年,大概能猜到上面写了什么。”

弘晖回身,拿过一纸诏书交给永玟,“这是皇阿玛留给子孙的训诫,你也当看看。”

永玟小心接过,在弘晖的眼神示意下,坐在一边翻看起来。

弘晖又拿出一本书册,“此乃《宋氏游记》最初样册,朕提早看完了,很有意思。”

乌希哈道:“可臣妹也听说,从游记开始在《清报》上刊载起,就一直有御史弹劾这是‘反书’,请皇兄下旨封禁。”

“既然是你写的,皇阿玛也同路,怎会与‘反书’扯上干系。”弘晖摇头。

乌希哈的出身,是她行为立场最天然、最有力的保证,没人会想到她身体里装的,是来自几百年后的叛逆灵魂。

况且当时乌希哈身边还有四爷在,弘晖是放一百个心。

游记传回京城,弘昀他们还有意加强宣传,想着等乌希哈和四爷回来后,若见到自己出了名,所书见闻受百姓认可追捧,能高兴些。

弘晖顿了顿,又道:“不过朕这些时日将游记和遗诏对比着看,又看出些新的名堂来。”

乌希哈抿嘴,“我向来不是个聪明的,有什么小心思都瞒不过皇兄。”

沈启那样的小年轻,都能看出她后期在游记里夹带的私货,别说在朝堂沉浮多年的四爷、弘晖和朝臣们。

风光景色、异域人情只是表象,最“要命”的,还是其中隐晦映射的他国思想和政体演变。

十八世纪的欧洲,正值启蒙运动时期,民智渐开,为后续近代革命打下思想基础。他们所经国家,君权被限制、被推翻,还有在酝酿着独立的殖民地,根本不需要皇帝。

封建制度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乌希哈的游记尚隐约其辞,四爷留下的密诏却直白得让弘晖心惊。

“可看完了?”弘晖转头问永玟,“说说,你是如何想的?”

永玟脸色发白,欲言又止,半晌后小声道:“这是皇玛法所书,儿子不敢随意置喙。”

弘晖接着儿子的话说下去,“你可是想说,若非皇阿玛所书,此等祸乱朝纲之言,理当封禁,治其‘谋逆’之罪,连坐九族,以警示天下,肃清风气,防患未然。”

作为王朝君主,乍一见闻帝制可能被颠覆,并非朝代更迭,而是不复存在,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若外邦强恐生祸乱,则封国。

若商富极可乱朝政,则抑商。

若民智启易起反心,则愚民。

不仅弘晖和永玟如此想,曾经的四爷也这么想过。

但后来,他意识到这只是自欺欺人,不是防患于未然,而是留患于未来。

大清能暂居优势,通商出口获利,打服准噶尔和罗刹,主要依靠的,就是这十多年以弘曕和三胞胎为首研究出来的新鲜事物。和乌希哈的游记一样,他们的皇子身份,让他们的发明能得到重视和推广。

可又能依靠几人之力到何时?

乌希哈放在膝上的手攥紧裙摆,问:“皇阿玛临终前,说交由皇兄决断,皇兄可是有想法了?”

弘晖答道:“既然是皇阿玛遗命,为人子孙,自当遵从行之。”

乌希哈追问:“难道皇阿玛在遗诏上,说了解决之道?”

她从不敢小瞧四爷的智慧,不知他给弘晖留下了什么样的建议。

弘晖摇头,“永玟,将遗诏予你姑姑看看。”

乌希哈从永玟手里接过,四爷熟悉的笔迹映入眼中。

这封《告子孙书》并不长,几乎每一句,都是“大逆不道”之言。

他说,满清入关已逾百年,说是统辖中原、治理汉民,其实认真想想,他们正逐渐被中原给“汉化”。

他说,自与欧洲通商起,来往多见白、黑、红人种,朝野民间日益少论“满汉”,多谈“中外”,此番走遍世界,所思归属,是中华大地,是“china”。

他说,想要继续当“天朝上国”,革新和开放是必然,外邦国情历史与我朝大不相同,不宜照本宣科,前面的路该如何走,尚待后人摸索。

或许有朝一日,大清皇统将随君主王朝一同断绝,可他也想不到万全之法,这八年所见所悟,已将他过去数十年所学推翻,今他时日无多,无力深思,唯有一言相告后人——

江山所系,非君乃民。

民不可欺,民不可弃。

数万万百姓会选择正确的道路。

他对后继者的期望,非开疆拓土、让大清基业流传百世,只希望能做好为君者本分,在将来的发展大潮中,守住国土,稳住民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