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赵煦冷哼了一声,还能为什么?
皇帝玩乐就玩乐,大不了就是多花点钱供着就行。
只要不触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改革才会如此难以施行,除非是真正大权在握的皇帝,又有几个人的改革是成功的呢?
大多数只是隔靴搔痒罢了!
【明初之时,朱元璋为了集中皇权,废除了宰相制。】
【老朱他精力旺盛,每天宵衣旰食的干活,拼命处理朝政,尽管如此也有力有不逮的时候。】
【自然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这么好的精力,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干。】
【所以,内阁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唐朝,李世民双眼一亮,废除宰相制?
自古以来,宰相作为臣子的权力之巅,对皇权来说也是一道沉重的枷锁。
但正如天幕所说,宰相的权力也是来源于仅凭皇帝一个人无法处理天下的政务,分权是必然的。
这内阁制度,应当就是对此的解决办法,有点意思。
永乐年间,朱棣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自己所设立的文渊阁。
不过,文渊阁只算是他的私人机构,也没有官署,更别说对朝廷里的各部衙门有什么权力了。
【永乐年间,刚开始的内阁并没有设置官署,充其量只能算作帮皇帝处理政事的私人秘书机构罢了。】
【选入内阁当值的也多是一些负责编修,检讨和讲读的文官。】
【直到仁宣时期,诸如六部尚书之类的文官开始进入内阁,内阁的权力开始加重,也出现了一套更加完整的政务处理流程。】
【通俗点说就是,阁臣们先给奏章草拟个处理建议,拿给大老板看。】
【老板说没问题后,下面的监察机关六科再确认一遍就ok了。】
【相当于秘书汇总整理,连方案都想好了,皇帝只需要点头yes,摇头no。】
【至此,内阁拥有了替皇帝起草诏令,批复奏章的票拟权。】
秦朝,李斯心中玩味,挑了挑眉头。
票拟权?
这不是变相的赋予了内阁一部分的皇权吗?
由内阁呈上草拟好的奏章,哪些奏章是有价值的,哪些奏章可以不给皇上看,其中的名堂大着呢!
说是废除了宰相制,这内阁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宰相何异呢?
若是帝王无能势弱,那内阁甚至集权的程度也许更在宰相之上!
张居正:嘿嘿,正是在下!
【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有了完整的官职选任,其中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其余的人则称次辅、群辅。】
【甚至到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内阁之时,实质上已经与英国的首相无异了。】
【也因此,总是被大家戏称为明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