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刚到北部新坝,就听说周染青正在为旱情而犯愁。他主动找到周染青,眼神中充满了真诚和敬意。
“周同志,您好!我是林远,刚调来报到。听说您正在为旱情寻找抗旱技术,我以前在南方也参与过一些抗旱品种的培育,或许能帮上忙。”林远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南方特有的婉约。
周染青有些意外,但随即热情地接待了他:“林同志,欢迎你!你来得正好,我们现在确实急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林远没有多余的客套,他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仔细查看了“戈壁之光”幼苗的生长情况,分析了土壤的含水量和蒸发率,并结合他自己在南方地区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周同志,我觉得咱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更具抗逆性的基因,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出更适应北部新坝极端环境的抗旱新品种。”林远指着一份育种资料,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验,但一旦成功,将是解决北部新坝旱情问题的根本之道。”
周染青眼前一亮。她深知育种工作耗时耗力,但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这确实是最有希望的途径。她与林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林远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思维敏捷,对治沙造林有着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对工作充满热情。
两人很快便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投入到抗旱新品种的研发中。他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计划,分工合作,一个负责育种和基因筛选,一个负责田间管理和数据监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染青和林远形影不离,共同应对着北部新坝的旱情。他们顶着烈日,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奔波在实验基地和资料室之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累了就靠着树苗小憩片刻。
林远对周染青的细致和专业钦佩不已。他发现周染青对每一棵树苗都倾注了极大的感情,仿佛它们是自己的孩子。她的坚韧和不屈,也深深感染了他。他也被周染青的魅力所吸引,感受到她身上那种对事业的纯粹和执着。
周染青也对林远的能力和人品赞赏有加。林远不像顾立城那样高高在上,而是能够真正俯下身来,与她并肩作战。他会细心地帮她整理实验数据,会在她疲惫时递上一杯热水,会在她遇到困难时,用他特有的温和语气鼓励她。他们之间的默契,已经逐渐超越了工作范畴,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战友情谊和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
远在京城的顾立城,内心始终关注着北部新坝的旱情。他每天都会翻阅最新的气象报告和林业动态,一旦看到关于北部新坝旱情的报道,他的心就会揪紧。
他知道周染青在那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想直接给她打电话,问问她是否安好,是否需要帮助。但每次拿起电话,他都会想起周染青决绝的背影,以及她那句“我们不合适”。他知道,她不需要他迟来的关心,更不需要他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