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保佑,今日买卖顺遂,莫遇税吏刁难。”
路过的脚店小二插嘴:
“上回我铺子供了她的像,第二天就碰上大户订了三十碗橘子水!”
卖果子的阿婆点头:
“是啊,比去庙里烧香灵验多了。”
茶坊里,几个行商低声议论。
“听说户部又要加征市例钱?”
“加就加吧,反正咱们供了财神娘子,总能赚回来。”
有人叹气:“这世道,朝廷靠不住,咱们啊,还是得靠财神娘子。”
众人默默点头,不约而同摸了摸怀里的铜钱。
钱上还沾着香炉里的灰,像是某种隐秘的信仰。
偶尔有外乡人打听:
“这财神娘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老汴梁人往往摆摆手,讳莫如深:“反正是个能让人赚钱的,问那么多作甚?”
只有雪记饮子铺,年近六旬的女掌柜,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画像喃喃自语:
“大娘子,你若还在,该多好……”
南宋,绍兴十年,临安府,仁礼义庄旁的利市婆官庙。
春雨淅沥,青瓦上苔痕斑驳。
“阿嬷,这「利市婆官庙」供的真是财神吗?”小童踮脚指着神龛:“怎么是女的?”
白发老妪往铜炉里插了三炷香:“傻囡,这是咱江南的活菩萨,任李义庄的创建娘子!”
她压低声音:“靖康那年,北边逃来几万人,别处闭门,唯有她的女儿开仓放粮。”
香案上,褪色的木主牌隐约可见“任”字,下半截已被烟火熏黑。
庙祝咳嗽一声:“如今叫「仁礼义庄」了,官册上这么记的。”
庙墙外。
“听说当年义庄有上万亩田?”新来的书生翻着县志:“怎么现在只剩三百亩祭田了?”
卖菱角的老汉嗤笑:“建炎三年,朝廷说「无主之地充公」,转眼就分给了张俊的部将。”他忽然噤声,因为一队官兵正巡逻而过。
书生若有所思,蘸水在桌上写了个“任”字,又迅速抹去。
元代,至元二十五年。
破败的义庄门口,新任达鲁花赤皱眉:“这「仁礼义庄」账目不对!明明写着「祭田三百亩」,怎么实际只有二百七?”
里正赔笑:“大人明鉴,那三十亩,咳咳,是利市婆庙的香火田。”
“什么婆?”蒙古官儿舌头打结:“利……利什么波?”
元代,至正十五年。
太湖畔忽起一座小庙,匾曰「利市婆官」。
香客们对着神龛叩拜,龛中泥塑是个戴银钗的妇人,脚边堆满铜钱。庙祝念叨:“利市婆官,佑我买卖。”
有秀才皱眉:“《南村辍耕录》明明写「利市波乃地名」,怎的成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