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这样道:“大哥说,唐家在京城独木难支,就更会倚重贾家,以后我想回家,会容易许多。”
贾珠跟她说的可多可多了。
什么唐嘉树的性子好,亲事成了,他会拉他到族学附学。
这样跟贾家就更加亲近了。
但他们家老太太的身体不太好,唐嘉树最开始的官途大概不会很好。
不过稳扎才能稳打。
这世上,厚积薄发的文人,比比皆是。
大姐去南边,二姐去北边,四妹妹每每想起就眼泪汪汪。
搞的她也心酸的很。
尤其最近家里给她说亲以后,四妹妹晚上都常常歇在她屋里。
“……确实如此!”
沈柠牵了探春的手,其实也不想她远嫁。
红楼里,探春嫁的多远啊!
大概一生都不曾回来过。
想家了,只能在梦里。
可是梦醒……又该有多伤心?
“唐家既然迁来了京城,那自然是以京城为家。”
京城可做的官多着了。
沈柠看出来了,唐家老太太大概也是怕了,只想她孙儿平安一生了。
既然探春也愿意,那就愿意吧!
婚事就这么定了。
赵姨娘心酸且高兴的发现,加上男方将要送来的聘礼,以及老太太和东府大太太等人给的添妆,女儿的嫁妆光现银就有五千两。
再加上庄子、铺子、屋子等等,三万两都打不住。
哎呀~
这么多。
一想到这么多都是女儿的,她是又高兴又难受。
高兴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女儿的,是可以传给外孙的私产。
难受的是儿子以后怎么办?
东府大太太准备的老酒啥的,可只有女儿的,没有儿子的。
而且那一位一直重女轻男,珍大爷都那么大的官了,手上的银子从来都没超过二十两。
她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给,能给环儿吗?
赵姨娘郁闷的要死。
“儿孙自有儿孙福,环儿已经很好了。”
赵姨娘不知道,周姨娘有多羡慕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爷是不会再去考官了,二爷又志不在官场,我们二房啊,以后还要看环儿。”
她没孩子,但大爷贾珠是个知礼的,这些年从来没短过她什么。
二爷宝玉也是好孩子,能文又能武。
老三环儿跟着两个哥哥,也上进的很。
对比去世的老爷,他们三个,在周姨娘看来,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他好生读书练武,以后考了官,什么没有?”
三千两的嫁、娶银子,在这京城不算少了。
更何况,环儿他们以后还能分二房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