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二人对视了好一会儿,李纨才叹了口气道:“儿子,你说的这事儿,太大了,一个不小心,只怕就要粉身碎骨的。当娘的不担心自己,可你还小小年纪,万一。。。。。。”
李纨没说完,但贾兰明白母亲的意思:这种事情一旦参和,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胜了固然可喜,但败了就很有可能万劫不复。
“母亲,您觉得如今的二婶神如何?”贾兰没说其他的,反倒是提到了如今荣国府管家的人。
李纨没想到儿子会转移话题,没多想倒是直接道:“你二婶子,表面和气大方,言语不多,实则心冷无情,唯利是图。”
简单两句话,却精确总结了宝钗这人的性格特点。
“那母亲觉得,这样一个二婶子,能带着这个府里,长长久久下去?”贾兰继续问。
李纨犹豫了,因为她对府里的情况是很清楚的,宝玉不上进,大房私心重,二老爷做官不行,老太太老了,被关在小佛堂的太太更不用说了。
这个府里,前途真是一片惨淡。
“母亲也觉得,这个府里只怕是前路渺茫吧?”贾兰见母亲没有回答,摇了摇头,“而且,儿子还知道一件事儿,二婶子和瑞郡王妃,往来密切。”
这事儿李纨也略有耳闻,毕竟瑞郡王妃给宝钗下帖子的事儿,被几个小丫头传的沸沸扬扬的,都夸她们二奶奶厉害,都跟皇子妃往来频繁呢。
“所以母亲,我们母子不选边站,可二婶子选了,二婶子一选,他日若是败了,我们还是会受牵连。”贾兰分析的很透彻,“比起瑞郡王,怡郡王能力更强,何况,儿子一向认为,怡郡王妃比二婶,更为出色。”
是呀,宝钗出手了,自己要是坐着不动,日后会怎么样?李纨动摇了。
“何况,需要母亲做的事儿并不难啊,只需要把我们府上母亲知道的,对怡郡王府有用的消息,递过去,就行了。儿子相信,怡郡王妃会自己判断和选择是否相信我们。”贾兰见母亲动摇了,乘胜追击。
“何况,儿子从六皇子的话语中听得出来,当今圣上和皇后娘娘都很喜欢怡郡王妃,就连六皇子的母妃,也觉得怡郡王妃很好。”贾兰没有说谎,其实从六皇子只提到过一个嫂子,就能看出来,六皇子本人,也是更偏向于怡郡王妃的。
“只是,这传递消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李纨这么一说,贾兰就明白了,他母亲信了他的话,决定支持他的选择。
“只要母亲愿意,那儿子来想法子。”贾兰如今每日去云涛书院念书,出入府邸很是容易,至于要将信息送去怡郡王府,也许得考虑考虑。
没想到六皇子主动提出要去怡郡王府,还问自己和李科去不去。
机会来了,一旦有了第一次的联系,日后就方便多了。
贾兰回来看到怡郡王府送来的书,果然翻开看了看,就明白了怡郡王妃的意思:可以通过紫鹃的母亲来传递消息,因为紫鹃的母亲虽然脱了奴籍,但还在荣国府做事。
贾兰正好有件事,是从六皇子那儿听来的,得通知怡郡王妃。
第142章布置陷阱祸福难料
六皇子是无意间提起的。
今日学里讲诗,有一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是宋代诗人张耒的《和端午》。
课后六皇子就在一旁说起端午宫宴,其实这会儿距离端午还早呢,如今才四月初八,端午五月五还有差不多一个月。
“我母妃说,不知道为何,贵妃娘娘提议,让三嫂来策划宫宴,还说什么上次三嫂的赏花宴办的特别好,想来这次端午交给三嫂,也能有新意。”六皇子是听她母亲陆昭仪说的。
“那,皇后娘娘同意了?”李科随口一问。
“不是,是当着父皇说的嘛,我听说父皇同意了。”六皇子说起往年宫中端午的事情,倒是对由三嫂来办有些期待,“我也想开口,三嫂会怎么办,你们记得去年做的花灯,我拿回去给母妃,我母妃喜欢的很呢。”
贾兰却留了个心眼儿:六皇子口中的贵妃,自然就是吴贵妃,吴贵妃可是瑞郡王的母妃,她主动提出让怡郡王妃操办端午宫宴,于情于理都不是很合适。
只怕居心不良啊。贾兰让母亲将消息传给了紫鹃。
黛玉在得到消息的第二日,就受到皇后邀请进宫,谈的果然正是端午宫宴的事儿。
“依照本朝惯例,每年端午宫中都会举办宴会,会邀请三品以上臣工及其家眷参与。”皇后向黛玉道,“以前都是本宫带着嫔妃们操办,今年贵妃娘娘说,你赏赐的赏花宴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合该让你来操办端午宫宴,也让臣工和夫人们乐一回。”
皇后自然要点出,此番是贵妃娘娘的主意,好让黛玉心底有个数。因为皇后觉得,贵妃既然提出此事,只怕是要利用端午宫宴做点儿文章的。
“陛下说,以前每年都差不多,无甚新意,于是点头让你来。”皇后继续道,“不过本宫也不会闲着,需要本宫帮手的事儿,你只管开口。”
天子都开口了,黛玉完全拒绝肯定是不行的,但前此还是要的:“儿媳对宫中典制不熟,就怕届时办砸了差事,反倒辜负父皇的信任。”
这话说的合理,皇后点头道:“那日本宫也这么向陛下说,陛下说了,你年纪轻,就算偶有疏漏,也无碍,只要不出大错就是了。”
这话,皇后是在暗示黛玉,天子对她们夫妇寄予厚望的。
“承蒙父皇与母后错爱,儿媳自当全力以赴,只是儿媳年轻莽撞,对端午宫宴规矩也不够熟悉,能否请母后委派一名女官和一名内监,好从旁指点。”黛玉得了李纨那边消息后,就已经有过思考了。
见黛玉如此周全,皇后欣慰的点头道:“这是自然,内监就派李忠,女官的话,陛下替你安排了一个,是三思殿的女官,杨嬷嬷。”
黛玉吃了一惊:三思殿,是本朝天子起居听政之外闲居的宫殿,三思殿的女官,那就是伺候天子的。而这位杨嬷嬷,黛玉也是有所耳闻的:三思殿如今有四位大女官,其余女官几年一换,每一届都要在连杨嬷嬷在内的“四大嬷嬷”手底下受教,由此可见,杨嬷嬷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
更别说,这位杨嬷嬷,还伺候过先帝,是最懂规矩最有本事的一个。陛下亲自点了杨嬷嬷,可见对此次端午宫宴,陛下是很看重的。
“陛下还说,每日你进宫也麻烦,燕子楼你横竖都是住过的,要是忙的晚了,住宫里就是了。”皇后继续告诉黛玉。
黛玉赶紧起身谢恩,天子如此替她考虑周全,培养她的意思十分明显了。这是好事儿,却也是压力——她此番务必要办的很好,否则就真的辜负了天子的信任了。
“你今儿先不要忙着告辞,只怕杨嬷嬷等一会儿就来了,你先见见。你是让她们到王府去呢,还是就在燕子楼?”皇后没有替黛玉做决定,想看看黛玉的意思。
黛玉略一思索后道:“如今长生不在家,王府还是不能没个主心骨。儿媳的意思是,儿媳一早就进宫来,到了下午再回府里去,母后觉得如何?”
一个王府定然也有事情要处理,黛玉既然不辞辛苦,皇后自然很满意:“那就这么安排,你进宫来,可以带着你信任的丫头们来帮手。若是晚了,就留下住燕子楼。”
果然如同皇后所说,没一会儿,李忠与杨嬷嬷求见。
李忠黛玉是见过的,杨嬷嬷黛玉就还是头一次见了。黛玉熟悉规矩,三思殿的女官不同于别的宫殿,这儿的女官虽是宫女,但往往知书识字,身上带着女官品级,若是皇上不收用,过了二十五就可以出宫嫁人,前途都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