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得送礼。”
李二秀有些忧心忡忡的提了一句。
“转到新厂去的人虽然不多,但想弄到车间组长的位置怕是有些难。”
张功高点燃一支烟,烟火里有些愁眉苦脸的样子。
“我打听了好几天,上头一点消息都没传出来。到底会调哪个副主任去新厂前纺车间当主任,还根本没个说法,我们就算要送礼都不知道送谁。”
张清明在一边听得摇头。
只从这几句聊天里他就听出了不少东西。
敢情自己父母平时和车间里哪个副主任都不亲,妥妥的骑墙派。
人家就算要谋取新厂车间主任的位置,那些组长的位置肯定是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
等消息落了地,怕是新车间主任早就想好带哪些人去新厂。
所以,老张想当组长的事基本等于没戏。
想到无人城市西边货运大堆场里那些东西,张清明的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想法。
“爸,”张清明忍不住开口问,“您为什么总盯着车间的位置?”
张功高一愣。
“我在车间二十多年了,不盯着车间还能去哪?”
张清明指了指东边新厂在建的新厂区。
“新厂那边不是有单位开始办公了么,您去申请去那些个单位。”
张功高被气的笑了。
“基建?你老子我好好的车间我不待,跑去工地搬砖?”
“不是,您就不会想点好的,比如办公室。”
听到这话,张功高都没眼看自己儿子了。
还办公室,就他高小文凭?
新厂那边已经开始办公的有人事、财务、技术、设备等部门,张功高一个普通工人和哪个部门都挨不上。
“别翻白眼啊,”一边的李二秀看不得有人鄙视自己儿子,包括自己的老公,“你听孩子说完先,指不定也是一条路呢!”
张功高的白眼最后给了自己媳妇。
“我在厂里待了二十多年,他又懂个啥?”
张清明急忙安抚了一下准备发飙的老娘,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爸,您就没想过新厂哪个部门缺人?”
张功高对于新厂那边自然打听了不少,下意识的就吐槽。
“除了采购缺人,其他部门都是香饽饽,你不会让你爹我去蹚采购那个浑水吧?”
说起新厂采购科缺人的这件事,几乎全厂干部职工家属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纺织厂采购科向来是最香的岗位,尤其是七九年开始价格双轨制后,设备、物资采购流程里油水厚的吓人。
但有个专门的采购项却例外——棉花采购。
全国纱锭无数,但棉花产量却一直跟不上,每个纺织厂的生产都被这一项死死的卡着。
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纺织业大爆发的时代,各纺织厂的采购员为了一点棉花能打出狗脑子来。
每次棉花采购人员出发前都有厂领导亲自设宴送行。
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棉花抢购甚至引来了地方的干涉。
本地的棉花禁止外运,过境的棉花一律由本地纺织企业收购,全市公安和交管处处设卡,大搞地方保护主义。
老厂采购科的那些大爷,向来都是抽签决定谁去采购棉花的。
抽到签的人会有领导专门把工作做到家,因为家属的工作是必须做到位的。
出发前还会统一体检。
在过去五年间,因为这个棉花采购在酒桌上因公去世的就有一人,另外失踪一人,而直接病退的有四个之多。
采购员的家属几乎日日煎熬着。
最后就算把棉花抢购到手,还不见得能把棉花成功运回来。
谈妥采购后,厂里的运输队会带着五十多人的厂里青壮工人连夜去押运,保卫科干事配枪跟运。
去押车的工人一律多发两个月工资,身上都带着钢筋或者大扳手!
所以棉花采购这件事既让人闻风色变,又牵动着全厂人的心。
新厂的领导对新厂采购部进行了改革,棉花采购被单独列为一个固定岗位,向老厂全厂职工竞聘。
待遇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