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地府创造 > 90100(第5页)

90100(第5页)

虽然蒙受了天子如此大的信任,但司马仲达仍然保持了此时名门高士们极力推崇的旷达风度,在宴席中从容洒脱,言谈自如,略无一点自矜之色;纵使下属极力吹捧,他多半也含笑不语,或者轻描淡写,将这君臣相得的佳话尽数推功于主上。

有功归上,有过归己。这样的谨慎自持,何尝不是醇正忠厚的古仁人之风呢?于是与会的将领无不称叹,大大折服于主将的气度。君臣相得、主将贤能,对西蜀的战争又眼看要见到曙光,整场宴会的气氛便极为欢洽;众人觥筹交错、笑语喧哗,至晚方散。

宴会之后,司马懿命亲随将诸位将领送回营帐,又亲自看着他们掌灯而去,临行时一一都要叮嘱仔细。等到众人接连散去,四面的声响渐归寂灭,唯有头顶烛影摇晃。司马懿独坐于残羹冷炙、烛光熹微之中,忽然出声叫住了忙着收检的心腹仆役。

“你把盒子里的圣旨取来。”他道:“我还要再看一看。”

疑心的种子一旦种下,那就再也不可消磨;只等春风一生,便将蔓延滋长,流布不可收拾。当然,疑心种子的生长总还需要时间,而挑拨猜忌、勾动心绪,又实在是一个漫长而琐屑的水磨工夫。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陛下的手段都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效用。前线局势依旧僵持,魏蜀两地的军队依旧在对峙——漫长、沉闷、看不到尽头的无聊对峙。

不过,在穆祺与老登留驻的西汉时空,事情的进展可就绝没有这么无聊了。总之,在汉军主力成功会师,主帅卫青率领精锐跨过燕赵边界,直入榆关,遣使向长安告捷;而眼见大局彻底,再无反转之虞,忍耐了一路之久的老登终于悍然出手,开始翻动他磨牙吮血,记了足有几个月的老账:

军饷钱币伪造案。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有人以为穆氏寥寥数语,就能哄得老登云里雾里,忘记了这牵涉军权要害的塌天大事吧?

以老登的脾气,就是忘了自己儿子姓什么也不会忘记掌握军权的。他之所以隐忍不发,一是因为穆祺的劝说确有道理,二则是因为彼时尚在行军途中,贸然掀出大案搞不好会激发哗变;所以权衡再三,暂且克制情绪。而现在嘛,现在外敌横扫无余,也该理一理内部了。

因此,在卫大将军上书告捷之时,老登同样以“汇报军情”的名义,让冠军侯亲自出马,充作使者,给长安递过去了了一封磨刀霍霍、凌厉老辣的书信。

——大青蒜,启动!

出乎意料的是,书信寄到之后,长安天子却没有任何特殊的反应。他没有就书信表达一个字的意见,只是将冠军侯留在了身边,然后下达谕旨,命令丞相与御史大夫尽快预备安顿军队的各项流程,命令大司农和少府尽快清点赏赐的物资,命令九卿商议战后告庙及请功的规格——井井有条,严整合辙,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完全吻合惯例;正常得让所有人都有些诧异。

不过还好,这个诧异是暂时的,等到少府终于预备好赏赐的物资,等候多日的皇帝突然发难,搞出了似乎并不出乎预料的幺蛾子。他公然下旨,宣布自己要带着赏赐出京一趟,亲自到关内迎接凯旋的大军,犒赏有功之臣,彰显皇帝垂念戎务的拳拳之心。

说实话,这就真有些离谱了。往日的皇帝不是没有亲迎过凯旋的军队,但那也只是在长安城门接上一接,聊表寸心而已;哪里有大将安坐不动,天子大费周章,眼巴巴凑上去犒劳的?如此不是尊卑颠倒,大大有伤朝廷的体统么?

皇帝任性到这种地步,难免令人暗起腹诽,大大嘀咕。但腹诽归腹诽,嘀咕归嘀咕,鉴于君主连番得胜而威势大张,现下也实在没有人敢做什么有力的谏诤。再说了,圣上为大将军打破的规矩也不只一条两条,大家实在也已经麻木;就算真有什么过分逾越的地方,那自然也该由大将军自己竭力推辞、拼命谏止,轮不到他们再多嘴了。

有这样的心思在,皇帝这异想天开的举动就基本没受到什么干扰;虽然大将军接连上了几回奏章辞让,但圣上依旧怡然不顾,自自如如的乘着车驾、带齐赏赐,出京赏光去了。

二月十六日,皇帝车驾抵达军营,大将军率众拜迎,被天子亲自搀起;两人同乘一车,在车中说了好一阵子的悄悄话,自午后方散;十七日,天子携来的赏赐终于全部运齐,皇帝立刻下令紧闭营帐,禁止出入,然后召集军中大小军官,亲自展示了他派人详细查到的证据,宣布了调查定谳的惊天大案——数年以来,汉军的军饷中夹杂有大量的恶钱、劣钱,祸害不可计算。

宣告一出,满场随之哗然,群情汹汹如沸,几乎立时便不可遏制。

这样的愤怒,自然完全在长安天子的预料之中。

实际上,在接到老登的详细报告之后,独居深宫的天子肯定是愤怒狂躁、不可自抑——他当场就拔出剑来,将几案一刀两断,然后咆哮痛骂,同样骂出了很多极为刺激、极为恐怖、足以令当事人就地昏厥的可怕脏话。不过,在短暂的狂怒之后,他又不能不呼呼喘气,强力克制,咬牙切齿的盘膝而坐,开始重新阅读那一份可怕的文件,逐字逐句的寻觅细节。

如此克制自抑,一面是不愿意在送信的冠军侯(哪怕是“另一个”)面前过于失态;另一面则是镇定情绪,要思索得更深更远——死鬼老登反正都已经不管俗事,闲极无聊下爱怎么发火就怎么发火,可以将情绪烘托得无穷大;但他这个活皇帝可不一样,在呼哧呼哧喘完粗气之后,还得绞尽脑汁的思索更大更麻烦的事情: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谁在谋划这件事情?——以及最重要的,该如何给这么个摊子善后?

显而易见,这样天大的疏忽必然会激起天大的愤怒,而在秦汉军国体制下,士兵们的愤怒从来又是政治中最激烈、最不可控制的因素。不要忘了,战国时的中山王也就是忘了给手下分一碗羊肉汤,就被车夫直接送进敌阵来了个亡国套餐;而现在士兵所遭受的损失,可比区区一碗羊肉汤要厉害得太多了,激发的后果,恐怕也要远超一个车夫。

这样的后果该如何消弭呢?以寻常皇帝的做法,或许可以派遣一个使者解释案情、宣扬处置、设法安抚士卒的情绪;但武帝可不是寻常天子,他敏锐的意识到,士兵的情绪同样也是强大、暴烈、不可琢磨的力量;而派遣使者安抚情绪,则无异于给了外人染指这种力量的机会——无论这个机会多么渺小而荒谬,在原则上都绝不可容忍;所以,他思前想后,悍然决定,自己亲自动手,绝不给外力一点缝隙。

至尊宣布案情之后,底下士卒的喧闹此起彼伏,刹那间几乎有炸营的架势;而高居其上的皇帝镇定自若,通过方士的大喇叭从容告知了另一个决定:

大家吃了苦,受了罪,这一点天子都知道;所以天子决定,伪劣钱币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全部由少府填补。

话音刚落,站在高台两侧的侍卫同时伸手,一把扯下罩在木车上的红布;于是十几车小山一样的新铸铜钱灿灿发光,耀眼夺目,一下子就震得下面鸦雀无声,再没有半点声响。

这是皇帝亲自命黄门拣选的“美钱”,都是新开模新锻造含铜量十足十的好钱,一枚可以当寻常铜钱两枚的顶尖货色,是少府特意储存,只有在赏赐藩王公侯时才会拿出来的宝贝。而如今天子一道圣旨,几乎把库存搜刮殆尽,又紧急征用驰道、招募民夫,才费尽心力,将这批用于补偿的物资运输到位。

没错,“补偿”。到了这个时候,至尊才终于掀开他全部的底牌——少府的物资并非用于“赏赐”,而是“补偿”;对有功将士的犒赏由国库支出,对过往损失的补偿则由皇帝自掏腰包,全盘承担;责任判然分明,一点也不混乱。而圣上亦当机立断,立刻宣布了补偿的政策:

其一,伪劣货币蔓延已有数年,具体损失已经难以统计;所以此次补偿,全部采取自报自销的准则;士兵们自己统计、自己核算、自己向上汇报损失的大致数额,然后当场直接按数额领取补贴,不必经过任何核实——所有需求,全部满足,无论你如何狮子大开口,圣上绝不与你计较分毫。

其二,前车之鉴不远,如果士兵们怀疑这一次带来的铜钱不够分量,那也可以按照方士教授的法门当场检验、判断优劣,发现一个劣币,天子当场赔你十枚;如果还是不够放心,那同样可以将赔偿换为丝绸绢帛、各色铁器,同样是现场兑现,不打折扣。

话音刚落,站在高台下的侍卫再把几块红布一掀,又是凛凛寒光,映人眉眼。皇帝站立于寒气金光之中,高高举起那把红色的喇叭,淡定宣示了最后一句话:

“……出发之前,曾经有人向朕建言,说让士卒自行上报损失,必定夸大其词,白白浪费财物,不如让官吏核算,更为方便;但朕想,刀笔吏深文周纳、刻薄寡恩,那里是寻常人能应付得来的呢?与其被他们刮上一层,不如朕这里行个方便。再说了,天子富有四海,岂必与壮士争此锱铢之利!朕信得过诸位,亦无须多虑。”

此言一出,偌大校场寂静一片。安静少顷之后,挤挤挨挨站了一地的军官轰然下拜,口称万岁,声响震耳轰鸣,回荡四面,仿佛是一座山都在呼喊!

“我太佩服了。”穆祺轻轻道:“陛下居然还有这个本事。”

他与其余几位方士一起站在高台之后,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更能将这推金山、倒玉柱,众人山呼万岁的场景看个清清楚楚。虽然在电视中看到不少大场面,但亲临其境的气氛仍然不是电子信号可以媲美的;他可以听到那种山呼海啸中压抑而浓厚的情绪,分辨出前排军官们下拜时亢奋到几乎肌肉痉挛的表情——如在万人之上,如在万人之中,仿佛一即为万,仿佛万即为一,那种寥寥数语,便将大众的情绪轻易拨弄于指尖的感觉,真是既叫人沉醉,又叫——又叫人害怕。

也正因如此,穆祺对皇帝(无论死的还是活的)的敬意才油然而生。军饷中夹杂了大量劣钱,这本来是天大的祸事,足以重创朝廷公信力、直接动摇军心的可怕隐患。但长安天子及时出手,强力挽回,短短数言,力可回天,竟然将此必定的祸患,一转为自己猛刷好感度的天赐良机。这样的手腕见识,怎么不叫人大生钦佩呢?

“天子富有四海,岂必与壮士争此锱铢之利”!说得多么豪迈,多么雄壮!就是穆祺见多识广,扎扎实实见识过圣上阴谋诡秘的种种权术,此时都不觉心扉动摇,激动难抑;更何况下面的士卒不明就里,还天然抱有对皇权的莫大敬畏?“士为知己者死”,天子这番举止,又能给自己拉到多少死士、多少忠诚?而这一切的开支,不过是赔偿军饷时消耗的七八千万钱、十余万匹绢帛、几千斤金而已——好吧,的确也很多、很浪费,但比起锁死的士气来说,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要学会计算利害;要想暴力工具为自己流血卖命,就得老老实实提供情绪价值和物质利益,该给的东西不能打一丁点折扣。在这一点上,长安天子从来非常清醒。他可以折辱诸侯折辱藩王,杀九卿大臣如杀鸡,但绝不会在暴力机器面前露出一丁点市侩的嘴脸——不就是钱么?只要能招揽壮士,金银何足吝惜!

有这样的心胸气魄,确实足以让人敬畏。所以穆祺出声感慨,亦全然出自真心。站在他旁边的老登冷笑一声,却兀自双手抱胸,不予置评——一般来说,这表示他对另一个“自己”的做法也实在挑不出什么瑕疵,因此只能装一波高冷。

当然,对“自己”的做法挑不出瑕疵,不代表他不能嘴一嘴穆祺。老登冷冷道:

“他花这么多钱,当然还有别的用意。”

“什么用意?”

此时台下已经下拜三次,每一次都是伏地齐呼万岁,声响愈来愈高,好似山呼海啸。直到天子笑容满面,再次出声慰问,这样近乎狂热的呼喊才戛然而止,只剩下黑压压匍匐一地的士卒。天子挥一挥手,从容退后,侍奉在他身后的某个近臣才躬身上前,抖开一卷绢帛,开始高声诵念圣旨。

施恩在上,明法在下;宣布补偿拉拢人心这样的操作,由天子亲自负责,至于之后凌厉森冷的处置,则交由臣下宣示。近臣声音朗朗,宣读的正是皇帝处置劣币案的诏书。诏书明白晓畅,并没有太多典故辞藻,浅显到大多数人都能听懂;而行文逻辑亦简单明了,大致归纳一下,就是天子事先并不知情,所以知道案情后“不胜惊骇”,这样的事情都是奸猾官吏欺上瞒下所致,所以他一定督促严办,绝不容有漏网之鱼云云。

一言蔽之——皇帝的本意是好的,都是下面人执行歪了。

这样的潜台词,穆祺当然一听就能领会,并为之暗自腹诽。但他也不能不承认,“皇帝本意好”的这一套俗气归俗气,实践上确实相当管用——更不用说,天子这一次还不只是口头“本意好”,而是亲自带着钱上门补贴,那说服力就更是足得不能再足,任谁也不能反驳了。

虚空大饼你不愿意吃,那么真的大饼呢?

当然,这样的手腕也算正常。士兵们的愤怒与疑虑只是被皇帝巧妙转移,却并不能凭空消失。与其等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再生出什么担忧,还不如直接找人背锅,将情绪统统宣泄掉。不过,如果要采取这样策略,那最大、最微妙的关键就来了。

“皇帝的本意是好的,都是下面执行歪了”——那么,由谁来背“执行歪了”的黑锅呢?

“……长安城中要出大变故了吧。”穆祺轻声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