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又不是一回两回了,有什么好担心的!”
&esp;&esp;梁天成回了一句自家婆娘,已经把高跷棍、手持式三角网、竹篓全都一股脑提了出来。
&esp;&esp;梁自强却径直走到墙壁跟前,翻看灰黑色墙上挂着的那本巴掌大的、白色小日历。
&esp;&esp;今天是1983年的8月13,日历上显示的是农历初五。
&esp;&esp;他一直都记得大海涨潮的规律。
&esp;&esp;每月的初一,凌晨接近一点时开始涨一次潮,清早七点开始退潮;到了大中午一点,开始涨第二次潮,傍晚七点半左右,再次退潮。
&esp;&esp;此后的每一天,都会比前一天的涨潮时间推后五十来分钟。
&esp;&esp;今天初五,也就是说,上午要等到十点多,海水才开始退潮。
&esp;&esp;退潮两个多小时后,海滩重新显露出来,才是人们争相前去“赶海”捡拾海货的大好时机。
&esp;&esp;而此刻还是大早上,海水正涨着,大多数人都是尽量远离海边的。
&esp;&esp;更别提在这个时候去“赶海”了。
&esp;&esp;但偏偏,有一群特殊的渔民,就是要逮准这个时机,去赶海!
&esp;&esp;潮水高涨之际,他们不仅不避,反而踩着高跷,踏入大海讨生活,颇有点“铤而走险”的味道。
&esp;&esp;“拿稳!”
&esp;&esp;大哥梁天成递过来一套高脚罾的工具。
&esp;&esp;梁自强接在手里,那结结实实的一对高跷棍,一下子划破四十年的间隔,唤起他曾经的记忆。
&esp;&esp;扛起三角网、实木高跷,拎上大竹篓,梁自强带着期待,同时也带着几分忐忑,向大海的方向走去。
&esp;&esp;另类赶海
&esp;&esp;“别丢下我,我也要去!”
&esp;&esp;兄弟三人迈出门才没几步,就见小妹梁丽芝跟着跑了出来,嚷嚷着要一起去赶海。
&esp;&esp;“胡闹,你凑什么热闹,回去!”
&esp;&esp;大哥面孔一板,把梁丽芝往回轰。
&esp;&esp;“我不是凑热闹,我赶海很厉害的!我会找蚝,会捡螺、挖蛤,还会抓跳跳鱼!”
&esp;&esp;梁丽芝被轰后,一双晶亮的大眼里全是委屈,一连串地罗列着自己的“技能”。
&esp;&esp;梁自强见状,赶紧上前对她解释道:
&esp;&esp;“知道你是赶海的小能手,可现在潮水还没退,没法赶海啊。等中午,潮水退差不多了,我再带你去滩上捡螺,你想怎么捡都行!”
&esp;&esp;“真的?说话不算数是大黄狗!”
&esp;&esp;梁丽芝转忧为喜,眨巴着眼睛,还特意伸出指头跟二哥拉了个钩,才高兴地回屋学织网去了。
&esp;&esp;兄弟三人继续走向海边。
&esp;&esp;越往前走,天地越开阔。村子在退后,而一望无际的海天却迎面而来。
&esp;&esp;整个视野被打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海阔天空吧!
&esp;&esp;昨晚光线太暗,直到此刻,梁自强才来得及好好看一眼久违的大海。
&esp;&esp;早上七点多的阳光洒下,海面有金光与银光互为镶嵌,仿佛无数的碎金与碎银碰响,发出有规律的“哗啦”声。
&esp;&esp;海鸥因为披着一层朝阳,像是会自己发光一样,忽上忽下地闪耀着。
&esp;&esp;远处有渔船忙碌,近处则有几个村民比他们仨更早,用高脚罾在水中捕捞。
&esp;&esp;由于正处在涨潮的时段,昨晚梁自强所见的那片滩涂,此刻已经被海潮覆盖,化为大海的一部分。
&esp;&esp;只有地势更高处,仍露出沙粒、砾石。
&esp;&esp;三人将工具全都放在岸边地上,便开始穿高跷。
&esp;&esp;先把脚踩在高跷的踏脚板上,然后用绳子,把高跷的上端绑在小腿的上方一侧,使高跷有灵活移动的余地。
&esp;&esp;膝盖部位,则是特意包上了两块毡布,以免被高跷磨伤。
&esp;&esp;穿好了高跷后,梁自强试着部立了起来。顿时,身体便增高了一米,整个人如同变成了接近两米八的巨人。
&esp;&esp;他试着走动两步,一个不平衡,身躯晃了一晃,竟然险些摔倒。
&esp;&esp;一旁的梁子丰有些懵逼,连忙一把搀住他,满脸疑惑地问:
&esp;&esp;“怎么回事二哥?你可是村里玩高脚罾玩得最溜的一个啊,今天怎么还没下海就晃了?”
&esp;&esp;全村能够用高脚罾捕鱼的,总共才二十来个渔民。而梁自强十几岁就掌握了这种高难度的方法,在浅海中来去自如,比老渔民都厉害。旁人就算是羡慕,也羡慕不来。
&esp;&esp;然而今天,都还没下水,就站不稳了?
&esp;&esp;这也难怪梁子丰、梁天成两人满头问号。
&esp;&esp;只有梁自强心里明白,这是整整四十年没再碰过捕鱼,就算以前的他再厉害,也有个重新适应的过程。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