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对!没错!”朱永贤一拍巴掌,大声附和。
&esp;&esp;王府尹不知裘智的来历,但既然燕王发话要找凶器,他也不敢怠慢,立刻吩咐众人四下搜寻。
&esp;&esp;众人闻言,开始在教室里翻箱倒柜,搜遍每一个角落,始终未见凶器的踪影。
&esp;&esp;朱永贤看向裘智,挠了挠头,问:“你说凶手是不是把凶器带走了?”
&esp;&esp;裘智皱着眉,并不说话。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一时难以理清思路。
&esp;&esp;就在此时,“咣”的一声脆响打破了沉寂。裘智转头,只见一只青花梅瓶从桌上倒下,正在向桌边滚去。他眼疾手快,赶在梅瓶掉落前一把接住。
&esp;&esp;梅瓶入手沉甸甸的,每个教室里都摆放着一只,并无奇特之处。
&esp;&esp;裘智下意识地晃了晃瓶身,顿时听到清脆的撞击声从瓶中传出。
&esp;&esp;刘通判年逾五十,并非进士出身,做过司狱,在提刑按察使司任职多年,一级级熬上来的,刑名上素有见地。听到声音,他眉头一皱,低声道:“是铁器的声音,难道凶器在里面?”
&esp;&esp;
&esp;&esp;裘智将瓶口朝下,借着光亮细细察看,但瓶口狭窄,根本看不清里面的物件。他又试着轻轻摇晃,清脆的“叮咚”声再度响起,可无论如何,瓶中之物始终无法倒出。
&esp;&esp;他抬起头,扫视了一圈人群,沉声问道:“刚才是谁推的这只瓶子?”
&esp;&esp;瓶子不会无缘无故跌落,显然是凶手浑水摸鱼,故意推倒。
&esp;&esp;众人一愣,随即面面相觑,纷纷摇头。一名学子怯生生地开口:“屋里太乱了,大家都在找东西,谁也没注意到。”
&esp;&esp;裘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esp;&esp;刘通判性子急,直接伸手去抢梅瓶:“别管是谁推的,砸开看看。”
&esp;&esp;裘智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将梅瓶牢牢护在怀中,不肯给刘通判。
&esp;&esp;朱永贤见裘智如此宝贝这个瓶子,疑惑地问道:“怎么了?这个瓶子有什么问题吗?”
&esp;&esp;裘智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这个瓶子不能砸,砸碎了恐怕正中凶手下怀。”
&esp;&esp;朱永贤一脸不解地看着他,催促道:“快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esp;&esp;裘智理了理思绪,开始分析:“凶手作案后,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迅速离开现场;二是留下来布置现场,伪造或销毁证据,以掩盖罪行。”
&esp;&esp;“啪啪啪。”不等裘智说完,朱永贤竟拍起掌来:“说得太对了。”
&esp;&esp;裘智被他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一怔,脸色微红,稍作停顿才接着道:“从现场来看,凶手作案后并未急于逃离,而是留下来故布疑阵。这种破坏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个是‘加法’,另一个是‘减法’。”
&esp;&esp;“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朱永贤听得有些发懵,凶杀案怎么还跟数学有关?
&esp;&esp;裘智解释道:“‘加法’是故意制造多余线索掩盖真实有用的证据,‘减法’则是尽可能抹除证据。”
&esp;&esp;朱永贤听得连连点头,称赞不已:“不愧是学霸,分析的头头是道。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厉害了。”
&esp;&esp;朱永贤感觉自己把裘智诓过来陪自己,多少有些不厚道,化身捧场王,好话跟不要钱似的说了一大车。
&esp;&esp;赵推官看裘智年纪轻轻,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现在听了他的分析,不免高看了对方一眼。其实这个加法、减法理论他们这些管刑名的人都懂,但是寥寥数句总结得这么清楚的却是没有。
&esp;&esp;赵推官是科举出身,心中暗道:大家都是读书人,怎么他的脑子就这么好使。
&esp;&esp;朱永贤迫不及待问道:“这个凶手是做了加法还是减法?”
&esp;&esp;裘智微一思忖,迟疑道:“我更倾向于加法。凶手将教室设计成密室,特意装扮死者,又将凶器藏入梅瓶。这会儿趁乱推倒瓶子,应该是想搅乱我们的判断。”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