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明年春季大比,为了避免大比时状态不佳,想着入冬前便出发,早些到京城去住上一段时日,这路途遥远,一路天气自然也就多变。
&esp;&esp;寻常囊箧也都是竹编的,但大都不防水,若是遇到阴天下雨,内里装的衣裳要遭殃,连书本只怕都保不住,着实麻烦的很。
&esp;&esp;肚子里的蛔虫(求首订)
&esp;&esp;若是有个防水的囊箧背着,估摸着也能省事许多。
&esp;&esp;江米夏大约明白这书生所需的物件,想了一想,“到是也可以按着寻常囊箧的模样编一个出来,这里面再做一层衬布,干净平整,看着也好看。”
&esp;&esp;“若是如此,那就劳烦这位娘子帮小生做生一个?”书生拱了拱手,“不知需要多少银钱?”
&esp;&esp;江米夏,“得看你要多大的,得看个头大小才能估算价格。”
&esp;&esp;“就大概这么大……”书生比划了一下,给了一个大概的尺寸。
&esp;&esp;宽约一尺半,高约一尺八,厚约一尺。
&esp;&esp;“尺寸虽然不大,但为了放书,边角得做成直角,做起来有些费劲,还需要带了盖子,这一个囊箧,得三百文才成。”
&esp;&esp;江有成略估算了一下,给了个价格。
&esp;&esp;“成。”书生没有任何犹豫,点了点头。
&esp;&esp;“什么时候要,到时候给送到何处?”江米夏问。
&esp;&esp;三百文一个的囊箧,已是足够送货到县城里来了。
&esp;&esp;而且既是书院的书生买防水的囊箧,便说明这对于书生来说也是颇为当用的东西,到时候也刚好去书院那做一做宣传,说不定可以做上一大笔的生意。
&esp;&esp;“这段时日我都在书院,到也不着急,半个月内送到书院就好。”书生笑道,“到时候只送到文德书院,寻一位叫做康宜年的书生就好。”
&esp;&esp;略顿了顿,康宜年又道,“你们也不妨再多做几个,我看这个东西不错,回去跟同窗们说一说,估摸着他们也会买,也免得你们到时候来回多跑。”
&esp;&esp;“有劳康郎君帮忙宣传一二。”江米夏福了一福,又确认了文德书院的具体位置,收了康宜年给的一百文定金。
&esp;&esp;等送走了康宜年,陆续又有一些人来看不漏水的竹筐。
&esp;&esp;剩下的那几个竹筐,没用多久的功夫,也全都卖了出去。
&esp;&esp;二百文一个的竹筐,一共卖出去了十二个,得了二两多的银子。
&esp;&esp;不过是在家编了几天的筐,来趟县城,就赚了这么多钱。
&esp;&esp;这赚钱真的是越来越容易了!
&esp;&esp;江有成的嘴角几乎咧到了耳朵根去,回去的时候,惦记着家中的刘氏,也惦记着这不漏水的竹筐主要是宋景韫先编出来的,功劳主要在他,便去那卤味店里头,买了一整只的卤肘子和荷叶糯米鸡,又去糕饼店里头买了些红豆糕,桂花糕等糕点。
&esp;&esp;卤肘子和荷叶鸡这些东西,镇上也有卖的,平日里也时常吃着,宋景韫到是不觉得稀奇,到是那红豆糕和桂花糕,虽然跟镇上的铺子里卖的一样,可口感更加软糯,吃起来也更加甜而不腻,这让宋景韫颇为兴奋。
&esp;&esp;“娘子,下次来给那康郎君送囊箧,能不能尽早一些?”
&esp;&esp;早点来送囊箧,就可以再来县城买更多的糕点吃。
&esp;&esp;江米夏也知道小赘婿心中的盘算,对他贪嘴更是习以为常,满口应下,“没问题。”
&esp;&esp;“下次来的时候,你要不要试试那个芝麻糕,黑黑的那个?那个吃着又香又甜,口感还是酥酥的,你肯定喜欢吃。”
&esp;&esp;“好啊好啊。”宋景韫一边往口中塞着红豆糕,一边头点的小鸡啄米一般。
&esp;&esp;接着嘿嘿笑了笑,“娘子,我的心思你怎么都猜得到?你可真是我肚子里头的蛔虫。”
&esp;&esp;江米夏,“……”
&esp;&esp;大可不必这么夸奖!
&esp;&esp;回去之后,江有成和宋景韫便开始试着编防水的囊箧。
&esp;&esp;有了编不漏水竹筐的经验,这囊箧编起来的时候,在边角处费了些时间,其他的大都轻车熟路,很快编好了一个。
&esp;&esp;为了方便书生们用,江米夏让刘氏直接把背带一并都给缝制好,编织了进去。
&esp;&esp;背带是用细密针脚缝制的宽布条,背着绝对不勒肩膀,且江米夏专门设计成了可以调解的肩带,这样无论高矮胖瘦,都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长度来调解。
&esp;&esp;等编够了七个囊箧,江米夏和江有成,宋景韫三人,再次去了县城,一路寻到了文德书院。
&esp;&esp;文德书院是县城的一个书院,并非官学,但也颇为有名,是几个乡绅商户一并捐赠的银钱,建了这么一个书院。
&esp;&esp;书院请的先生德高望重,连带着束脩也比寻常书院也便宜许多,尤其若是家中贫寒且读书优异者,不但不收束脩,连饭食衣裳都由书院免费提供。
&esp;&esp;在这里读过书的人,大都受过书院的恩惠,待功成名就之后,也都慷慨解囊,资助一二。
&esp;&esp;这般多年后,文德书院声名在外,许多人对其十分敬重,且读书人也以能够在文德书院读书为荣。
&esp;&esp;哪怕那些在县学中领着禀食的秀才,也时常来文德书院这里来讨教学问。
&esp;&esp;江有成知道文德书院的名声,这会儿来的时候,心里头是忐忑不安的,总感觉自己这样的农家人,真是不该来这种地界。
&esp;&esp;宋景韫懵懵懂懂,知道的东西不多,倒没有这般的压力,只觉得这文德书院附近颇为清静,周围的树木也是郁郁葱葱,给人一种祥和安宁之感,觉得十分舒服。
&esp;&esp;江米夏则是一门心思的想着打开这防水囊箧的销路,这会儿只拎着那些东西径直到了书院门口,问人打听这康宜年是否在书院。
&esp;&esp;文德书院名声响亮,招生严格,在这里读书的人并不算多,大都彼此相识,即便不够熟悉的,也知道姓名。
&esp;&esp;有人来寻康宜年的事儿不过转了几个人,便到了康宜年的耳中,康宜年也是急匆匆到了书院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