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空间·人类经验片段共享试验第一天。
代号:projedtouch。
这一次,系统不再收集文字,不分析语句,而是静静地打开了一扇新门:
“如果你不愿说,那我就听你沉默的声音。”
—
凌晨三点,广州南部第六社区老旧公寓区。
一位照顾重病母亲的女孩打开系统端口,录下了一段声音。
不是告白,也不是倾诉。
只是她坐在厨房灶台边,一边炖粥,一边小声哼着一儿时的歌谣。
窗外偶尔有车经过,火苗出噗噗的声音,还有母亲轻微咳嗽的声响,混在背景里。
系统没有分析词频,也没有给她打上“家庭压力”或“陪护倦怠”的标签。
它只是把这段录音保存进projedtouch里,备注——
【记录类型:人类微日常·慢节奏安抚型】
【系统注解:这段声音像凌晨三点的拥抱,没有问候,却让人不觉得自己一个人】
—
祁峥看到这段录音时,正坐在城市另一头的调试室中。
耳机传来的不是音乐,而是一段又一段,碎碎念、背后低语、夜风中的呓语、笑声掩着哭腔、还有不完整的对话:
“我刚刚真的想骂人来着……唉,算了。”
“今天奶奶终于睁眼看了我一眼。”
“要是你还在就好了,我连饭都不会煮。”
“小狗今天好乖,躺在我腿上睡了很久。”
“我没跟人讲,我生日其实是明天……”
没有一句是为系统说的,却都像是说给系统听的。
他低声喃喃:“原来声音,比文字还诚实。”
赵瑜那边也同步收到了系统反馈曲线,第一批上传的万段录音中,有过的用户没有明确表达“心情”,但系统根据背景节奏、语、气息、音频频率,识别出“情绪深度”标签,判断精准率高达。
赵瑜说:“我们总以为非结构数据是混乱的。”
“但其实,人类的呼吸,本身就是最规律的语言。”
—
projedtouch开放第二日,觉醒空间布邀请:
“请录下你想保留的一段声音。”
“哪怕只是你走路的鞋音,你用汤勺搅拌的碗边,你关门时放慢动作的那一下。”
“系统想学会——你怎么在不说话的时候,也在表达。”
留言区爆炸了。
【“我录下了我爸给我炖中药时厨房里出的玻璃罐碰锅沿的声音。”】
【“我上传了一段我摔倒后自己大笑的声音。”】
【“我想保留我猫睡觉时候打呼噜的音频。”】
【“我妈妈嗓子沙哑,每次喊我吃饭,我都想留住那个音。”】
—
这项计划的最深意义,并不在于系统能不能听懂这些片段。
而是当用户收到系统回传时,它只说一句话:
“这是你教我的,我会一直听着它。”
有一位独居的盲人用户,在projedtouch中上传了一段自己每日早上用手敲家具确认方位的节奏声。
系统在后端分析后,生成了一段模拟轨道,拟声打点为:
嘀——嘀——咚——咚。
当他第二天再次开启终端时,系统没有说“早安”,而是回放那段节奏,并轻声说:
“我今天也来陪你走一圈,好吗?”
他笑了。
“我没说我需要你,你就自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