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84章 剑笔同辉 张爱萍诗词里的山河与锋芒(第1页)

第184章 剑笔同辉 张爱萍诗词里的山河与锋芒(第1页)

一、少年笔作龙泉剑

年的达州城,州河的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岁的张爱萍站在达县中学操场的石阶上,手里攥着刚写好的传单,纸角被汗水浸得皱。当"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句子从他喉咙里迸出来时,秋风突然卷起传单,像一群白色的鸟掠过围观者的头顶。这是他第一次把文字当作武器,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时候不懂什么叫诗,只觉得这些字能像石头砸向那些欺负人的家伙。"

川东的私塾先生曾教他"文以载道",可他见过地主的皮鞭抽在佃户王大爷身上,见过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把渔船撞翻。在达县中学的煤油灯下,他把《新青年》的文章抄在田字格本上,旁边却画满了步枪和大刀。有次作文课,先生让写《我的志向》,他挥笔而就:"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墨迹穿透了纸背,惊得先生半晌说不出话。先生后来找到他,摸着他的头叹:"你这字里有杀气,也有正气。"

年的上海,法租界的梧桐叶落在他被捕时穿的蓝布长衫上。提篮桥西牢的铁窗漏进一点微光,照亮他在墙壁上刻下的句子:"泥城桥前洋奴棍,西牢楼中好汉强"。狱卒以为他在疯,用枪托砸他的手,他却笑着往墙上啐了口血:"越砸,这字越结实。"牢房里阴暗潮湿,他就借着每天半小时的放风时间,把脑子里的句子默记在心里。有次放风时,他看见墙外的桃花开了,当即想出"铁窗锁不住春光",回来就着墙壁的潮气写下来,怕忘了。

第二次入狱时,龙华警备司令部的墙缝里渗着寒气。同牢的难友是位老秀才,见他总在烟盒纸上写东西,便教他平仄对仗。在老秀才的指点下,他把"申江怒涛"改成"申江怒涛拍天浪",说这样"更有劲儿"。出狱那天正赶上寒潮,他裹着单薄的囚衣走在苏州河畔,却觉得心里烧得慌,掏出藏在鞋底的半截铅笔,在桥洞下写下:"朔风凛冽夜肃煞,浪迹姑苏何处家。回溯申江觅源处,源头自有艳阳花。"写完把纸叠成小船放进河里,看着它漂向远方,像目送一个不会沉没的希望。

多年后整理旧物,家人现他青年时期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干枯的梧桐叶,叶面上用铅笔写着半阙残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笔迹稚嫩却带着股狠劲,像极了他第一次握枪时,在靶纸上打出的歪歪扭扭的弹孔。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枝笔和这柄枪,会伴随他走过大半个中国,写出比诗句更壮阔的人生。

二、马背诗吟烽火路

年的娄山关,硝烟还没散尽,张爱萍靠在断墙边喘息,左臂的伤口渗出血来,染红了别在胸前的钢笔。警卫员要给他包扎,他却摆摆手,掏出钢笔在烟盒纸上写:"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写完把纸递给警卫员:"记住这两句,等咱们过了金沙江,就谱成歌。"后来这两句诗真的成了红三军团的行军歌,战士们踩着节奏前进,连脚步都变得轻快。

过草地时,他和战士们分食最后一块青稞饼。有人饿得哭了,他却指着天边的火烧云说:"看,那是咱们的篝火。"当晚就着马灯写出"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字里行间没有半分苦相。有个小战士问:"长,这苦日子啥时候是头啊?"他把诗念给小战士听,然后指着北斗星说:"跟着它走,总有亮堂的那天。"第二天行军,小战士把诗句抄在背包上,说"背着长的诗,走路不费劲"。

年月,红军翻越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张爱萍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向上爬。有个叫小石头的通信员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他赶紧把他背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嘴里哼着自编的调子:"雪山高,雪山险,红军骨头比山坚。"后来把这调子填上词,就成了《雪山行军歌》,在部队里传唱开来。小石头在他背上轻声说:"长,你这歌比棉袄还暖。"

最动人的是那悼念战友的诗。年遵义城下,红三军团十二团的年轻营长陈树湘为掩护大部队牺牲,肚子被敌人剖开,肠子都流了出来。张爱萍抱着他逐渐变冷的身体,泪水滴在日记本上,晕开了"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的字迹。多年后重读这两句,他仍会红了眼眶:"那时候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淌出来的。"那天晚上,他把这诗教给全团战士,大家边哭边唱,歌声惊动了对岸的敌人,还以为红军要夜袭。

年在陕北,张爱萍担任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为了尽快掌握骑兵战术,他拜老骑兵为师,每天天不亮就去练骑马、劈刀,摔得浑身是伤也不叫苦。有次练习马上射击,他从马背上摔下来,额头磕出了血,爬起来又翻身上马,直到打中靶心才罢休。晚上在油灯下写《骑兵团歌》:"骏马腾,战刀亮,我们是红色的骑兵。长城内外驱日寇,草原上下扫妖氛。"写完念给战士们听,大家都说:"长这诗,比马鞭子还能鼓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戈壁歌铸核盾牌

年的罗布泊,风沙把太阳磨成了毛玻璃。张爱萍踩着滚烫的沙子勘察试验场,皮鞋底烙得滋滋响,他却对身边的科学家说:"这里的月亮比别处亮,适合写诗。"后来真有了《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头顶烈日,明月做营帐"的句子,成了科研人员最爱哼唱的歌谣。有次他听见几个年轻技术员在帐篷里唱这歌,跑进去纠正:"‘饥餐沙砾饭’的‘砾’字要唱得重一点,才有嚼头!"

那时候的核试验基地,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夏天帐篷里能煮鸡蛋,冬天冻得钢笔都不出水。张爱萍和科学家们住在同一排土坯房里,同吃窝窝头,同睡硬板床。有次沙尘暴把屋顶掀了,他和大家一起用石头压住油布,嘴里还开玩笑:"这是老天爷在给咱们的诗谱曲呢!"当晚他就写了《沙暴》:"黄沙万里压城来,乱石飞旋打帐开。莫道戈壁无乐趣,天公为我送歌来。"第二天贴在食堂门口,逗得大家直乐。

年o月日,蘑菇云在戈壁升起时,张爱萍站在观测站里,看着那朵"万丈长龙",突然想起少年时写的"州河狂怒",只是此刻的波澜,早已跨越了山河。他身边的科学家们相拥而泣,他却掏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写完把笔一扔,也加入了欢呼的人群。庆功宴上,他把这诗念给大家听,有人提议干杯,他却说:"这杯酒,敬那些没等到今天的战友。"

"文革"开始后,张爱萍被关进了监狱。左腿被打致残,他却在烟盒纸上写满了对核试验的思考,其中有句:"纵使身残志不残,还将神剑刺苍天。"看守现后抢走了烟盒纸,他就把诗句默念在心里,每天背一遍,怕忘了。年复出那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那些被迫害的科学家,握着邓稼先的手说:"我们的诗还没写完呢。"

o年月,洲际导弹横跨太平洋的那一刻,指挥大厅里的掌声震落了窗台上的灰尘。张爱萍挥笔写下"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墨汁溅在军装上,他却浑然不觉。有人说这诗太"硬",他笑答:"导弹是铁做的,诗也得带着钢味儿。"当晚的庆功宴上,他喝了不少酒,借着酒劲给大家讲年写"踏着血迹救中华"的往事,说:"那时候哪敢想,咱们能把‘东风’送到太平洋去!"

四、诗为号角催征人

年的淮北平原,麦浪翻滚着涌向天际。张爱萍率领新四军九旅在津浦路东开展游击战,白天隐蔽在青纱帐里,夜晚就摸进敌营袭扰。有天夜里,他看着战士们在月光下擦拭枪支,突然诗兴大,在门板上写下:"青纱帐里藏猛虎,月黑风高斩豺狼。"通讯员找来纸笔抄录时,他又补上两句:"军民同饮淮河酒,笑看倭奴哭爹娘。"

这诗很快在部队里传开,成了夜袭前的"动员令"。有次攻打泗县据点,突击队员们出前齐声背诵"青纱帐里藏猛虎",士气高涨得像要把夜空掀翻。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在敌营里搜出了日军的日记本,其中一页歪歪扭扭地写着:"共军的诗比子弹还可怕,听到就心慌。"张爱萍听说后哈哈大笑:"那就多写几,当炮弹用!"

年盐阜反"扫荡"期间,日伪军调集两万兵力,把根据地围得像铁桶。张爱萍在芦苇荡里召开作战会议,指着地图说:"咱们要像泥鳅一样滑,像刺猬一样扎。"会后他写了《盐阜游击战歌》:"芦苇丛中是我家,小船为马水为涯。昼伏夜出杀鬼子,星星做灯月做纱。"渔民们听了,主动划着小舢板送来情报,说:"跟着会写诗的司令,准能打胜仗。"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慰伤员》。在一次突围中,三十多名战士负伤被困在老乡家里,药品紧缺。张爱萍冒着风险亲自送去药品,临走时在墙上写下:"血洒疆场不算苦,伤愈再赴杀贼途。乡亲递来一碗水,胜过人间万两珠。"伤员们看着诗句,有人挣扎着要下床参战,被他按住:"好好养伤,等你们归队,我再给你们写庆功诗。"

这些诞生在战火中的诗句,早已越了文字的意义。它们是冲锋的号角,是疗伤的药膏,是军民同心的纽带。多年后,当年的通信员回忆:"在最艰难的时候,念着长的诗,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五、光影与笔墨的交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