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诗词一万首 > 第547章 王融法乐辞歌双树(第1页)

第547章 王融法乐辞歌双树(第1页)

法乐辞?歌双树

王融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

赏析:

《法乐辞·歌双树》由王融所作,围绕佛教意象“双树”展开,借自然之景与对生命的感悟,传达深刻的佛法教义,展现诗人对生命和佛法的深邃思考。

一、开篇自然之景隐喻生命无常

“亭亭宵月流,膍膍晨霜结”:

-景致勾勒:句“亭亭宵月流”,“亭亭”描绘出夜月高悬、仪态优雅之姿,“流”字赋予月光动态感,仿佛月光如潺潺流水,静静倾洒。次句“膍膍晨霜结”,“膍膍”形容晨霜浓密厚实,生动展现清晨万物覆霜的景象。

-象征意义:这两句通过描绘夜晚到清晨的时间转换及相应的自然景象变化,以月与霜的交替,隐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夜月的流逝如同生命时光的悄然消逝,晨霜的凝结恰似生命中无常的降临,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引读者对生命易逝的思索,为全诗定下深沉基调。

二、生命消逝的叹惋与不可逆转

“川上不徘徊,条间函渝灭”:

-意象运用:“川上不徘徊”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意,将生命比作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刻不停地向前流逝,毫无徘徊停留之意,强调生命消逝的不可逆转。“条间函渝灭”中,“条”可能指树枝,“函渝灭”表示在树枝间的事物逐渐消逝,或许象征着生命在时光的流转中,如枝头的花叶般,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与灭亡。

-情感表达:此句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河水与枝头事物的消逝,表达诗人对生命匆匆离去的叹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命在时间面前的脆弱与无力,强化了对生命短暂本质的认知。

三、佛法智慧的恒常与应世

“灵智湛常然,俯应有盈缺”:

-佛法内涵:“灵智”指代佛法所蕴含的智慧,“湛常然”表明这种智慧如清澈的湖水般,永恒不变、深邃纯净。“俯应有盈缺”指出佛法智慧虽永恒,但在应对世间万象时,会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因应不同的情境和众生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这体现了佛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它既能保持本质的恒常,又能因世而变,普度众生。

-思想升华:与前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形成对比,此句强调佛法智慧的永恒性,为处于生命无常困惑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指引,使诗歌从单纯对生命短暂的叹惋,上升到对永恒佛法智慧的探寻与领悟,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四、渴望脱尘世的心境表达

“感运复来仪,且厌人间世”:

-情感抒:“感运复来仪”表达诗人感受到命运的流转变化,期待佛法再次降临世间,为众生带来救赎与指引。“且厌人间世”直白地表明诗人对人间世事的厌倦,这种厌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基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洞察,意识到尘世的苦难与虚幻,从而渴望脱尘世,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

-主题深化:此句点明诗人渴望借助佛法脱人间苦难的心境,进一步深化诗歌主题,呼应前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佛法智慧的阐述,完整地呈现出诗人从对生命的思考,到对佛法的向往,最终渴望脱尘世的思想脉络。

五、艺术特色

巧妙用典,深化主题:诗中巧妙化用“川上”这一典故,自然贴切地表达生命如流水般消逝的感慨,增强诗歌文化底蕴,深化生命无常的主题,引读者共鸣,使读者更易理解诗人意图。

对比映衬,突出主旨:将生命的无常与佛法智慧的恒常进行对比,以生命的短暂、变化衬托佛法的永恒、稳定,突出佛法对众生的指引与救赎意义,使诗歌主旨更加鲜明,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归宿与解脱之道。

……

解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