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痘形并症治门1-2(第2页)

痘形并症治门1-2(第2页)

胭脂膏(方剂见“蒙骩症”相关内容)。

凉血解毒汤(方剂见“结痂落痂症”相关内容)。

鼠迹

四五粒痘疹相连的情况名为鼠迹痘,若周身皆是则病情严重,少数几处则病情较轻。需尽快用归宗汤攻解毒热,使痘疹相并成泡,才有望痊愈。

【注释】痘疹出现时,有四五粒或者六七粒相聚粘连在一起,这种情况叫做鼠迹痘。若只在一两处出现,病情较轻;若周身都有,病情就严重。要尽快用归宗汤攻毒,让痘疹相互合并形成水泡,毒邪才能得以解除,这样才有痊愈的希望。

归宗汤(方剂见“热症”相关内容)。

叠钱

痘疹形态平伏,没有明显颗粒,成团攒聚好似叠起的铜钱。外治采用燕脂膏调敷贴法,内治服用凉血攻毒的药剂,病症才能痊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注释】痘疹已经出现痘点,但平伏不隆起,颗粒界限不分明,成团地攒聚在一起,形状如同叠起来的铜钱,这是血热毒盛的表现。外治使用燕脂膏贴敷,内治用凉血攻毒饮进行治疗。

胭脂膏(方剂见“蒙骩症”相关内容)。

凉血攻毒饮(方剂见“见点症”相关内容)。

环珠

痘疹出现时围绕生长,形状如同成环的珠子,这是毒气壅滞导致的,应尽早谋划治疗。清热解毒汤是妙方,待毒邪解除、痘疹灌浆,病症自然消除。

【注释】名为环珠痘,是因为痘疹出现时呈围绕状生长,外形如同成环的珠子。这是由毒气壅滞引的,应当尽早进行治疗,以清热解毒汤为主方,使得毒邪解除、痘疹开始灌浆,那么相关病症自然就会消除。

清热解毒汤(方剂见“见点症”相关内容)。

浮萍

看上去有痘点,但触摸却无实体,痘疹参差不齐、颜色紫黯,如同浮萍,需迅使用凉血攻毒的药剂,促使毒邪疏散、痘色转红。

【注释】所谓浮萍痘,表现为看上去有痘点,用手触摸却感觉没有实体,痘疹分布杂乱、高低不齐,痘的颜色紫黯,形状类似浮萍。这是血瘀毒盛的情况,必须赶紧进行攻毒。迅使用凉血攻毒饮来治疗,若能使毒邪疏散,痘疹颜色转为红活,那么患者才有存活的希望。

凉血攻毒饮(方剂见“见点症”相关内容)。

蟹爪

痘疹形态连贯,颗粒细碎且密集,上宽下窄呈蟹爪形状。痘疹起胀且根脚疏松时,毒邪才能解除,服用清热解毒汤会有疗效。

【注释】蟹爪痘,其痘疹形态连贯,痘的颗粒细碎又密集,呈现上宽下窄的样子,犹如蟹爪之状。需立刻用清热解毒汤进行治疗,促使连贯之处的痘疹起胀,且根脚变得疏松,这样毒邪就可以解除。

清热解毒汤(方剂见“见点症”相关内容)。

?沙

痘疹形状歪斜又扁宽,既无痘顶也无痘盘,这种痘叫?沙痘。需酌情选用通圣散或归宗汤,只有痘疹顶起、根脚疏松,病情才会好转。

【注释】所谓?沙痘,其痘疹形态扁宽,形状歪斜不圆,没有痘顶和痘盘,像?沙般细小。如果是这种情况,宜先以松肌通圣散来治疗。要是痘疹颜色紫黯,就用归宗汤治疗。只有痘疹能够顶起、根脚疏松,病情才会向好的方向展。

松肌通圣散(方剂见“蒙头症”相关内容)。

归宗汤(方剂见“热证”相关内容)。

血泡

痘夹血泡是因为肺热,血泡颜色或紫或赤,以此区分毒之轻重。内治需服用凉血解毒汤,外治可用针刺破血泡放出恶血。

【注释】痘疹在起胀阶段,突然有小泡伴着痘疹出现,且逐渐长大,如同白果一般大小。毒邪严重时血泡呈紫色,毒邪轻微时血泡为赤色,这些都叫做血泡。这是由于毒热在肺,传至皮肤,所以血泡大小不一。此时,内治应服用凉血解毒汤,外治需用银针将血泡刺破,让恶血流出,这样才能确保没有危险。如果不及时治疗,任由血泡自行破裂,恶汁流溢沾染,痘疹也会因此而赤烂!医者应当详细记住这些。

凉血解毒汤(方剂见“结痂落痂症”相关内容)。

水泡

水泡是湿邪侵害脾经所致,在手足部位稠密,身面部位较轻。内治应服用加味保元剂,外治涂抹胡荽与官粉调制的药物,效果灵验。

【注释】所谓水泡,其形态大且皮薄,里面包含一包清水。这是因为湿邪之气侵害克制脾经,所以在身面部位出现较少,唯独在手足部位较为稠密,这是由于四肢归属脾经。必须服用加味保元汤,同时外治用银针刺破水泡,再用胡荽酒调和官粉涂抹在患处。倘若延迟治疗,水泡变成痒塌之症,就难以救治了。

加味保元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