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院里的风味与时光
老宅院的木梁上还沾着晨露,施工队的电钻声刺破薄雾时,陈默正蹲在青石板上翻看一本泛黄的《莫干山民俗志》。砖缝里钻出的青苔漫过他的帆布鞋,远处设计师对着图纸比划的手势,和他笔记本上圈画的"竹编体验课"重叠在一起。
"陈总,厨房排烟管的位置定了。"施工队长的喊声让他回过神。他拍掉裤腿上的碎叶起身,目光掠过脚手架间露出的飞檐翘角——三个月后,这里该飘着笋干烧肉的香气。
一、灶台上的乡土密码
运营总监林湄把三份简历摊在临时搭建的板房桌上时,陈默正对着莫干山地形图标注徒步路线。"张师傅擅长本帮菜,但要求后厨自主权;李师傅是本地人,会做二十种笋的吃法;王师傅之前在五星酒店,履历最漂亮。"
陈默的指尖在"李师傅"三个字上停顿。简历附页里夹着张褪色照片:黧黑的汉子蹲在竹林里,手里举着支刚挖的冬笋。"去他家尝尝。"
李师傅的家在山坳深处,土灶上正炖着腌笃鲜。砂锅掀开的瞬间,乳白色的蒸汽裹着咸香漫出来,陈默忽然想起考察时住过的那家民宿——早餐永远是冻包子配溶咖啡。"游客来山里,不是为了吃城市里也能买到的东西。"他舀起一勺汤,鲜得舌尖麻。
敲定厨师的当晚,团队在板房开了场头脑风暴。林湄把白板划成三栏:早餐、正餐、茶点。"客人入住时填口味偏好表,过敏体质要特别标注。"陈默补充道,"比如上海客人可能爱吃甜口,北方客人得多备辣酱。"
李师傅抱着个竹筐推门进来,倒出一堆山货:"这是刚采的野猕猴桃,能做果酱;笋干要提前三天泡才够软;土猪肉得用松木熏过"他的手指点过每样食材,像在介绍老熟人。陈默忽然有了主意:"搞个厨房开放日,让客人跟着师傅学做笋干烧肉。"
一周后,李师傅带着徒弟开始收拾未来的厨房。老宅院的灶台保留着泥土夯成的原貌,李师傅却坚持要重新砌一遍:"老灶台火力太冲,炒青菜容易焦。"他蹲在地上用手丈量尺寸,"得留七个灶眼,大的炖肉,小的蒸鱼,最边上那个专门煨汤。"
陈默在一旁看着,忽然现墙角堆着些奇怪的陶瓮。"这是做酱菜的坛子。"李师傅拍掉瓮上的灰,"清明前的芥菜最适合腌,到时候给客人当开胃小菜。"他忽然压低声音,"我还藏了坛十年的杨梅酒,开业那天开封。"
林湄设计的"口味档案"表格越来越厚。除了常见的辣度偏好、饮食禁忌,还加了"是否愿意尝试虫宴"这样的选项。"上次有个广东客人问有没有竹虫煎蛋。"她无奈地笑,"山里这些东西多,备着总没错。"
施工队加班加点赶工时,李师傅每天清晨都要去山里转一圈。有时带回来把野葱,有时是捧刚冒头的荠菜。"这些得趁着新鲜吃。"他把野菜交给帮忙的阿姨,"明天早餐加道荠菜豆腐羹。"
陈默偶尔会跟着去。山路湿滑,李师傅走得却稳当,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那片竹林的笋最嫩。"他指着远处的坡地,"但不能多挖,得留着让它们长成竹子。"阳光穿过竹叶落在他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里盛着细碎的光。
厨房的排烟管终于装上那天,李师傅生了第一炉火。松木劈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他颠着铁锅炒了盘青菜。油香混着松木香飘出老远,正在铺地砖的工人都直起脖子:"李师傅,中午加个菜呗?"
陈默咬了口青菜,清甜里带着烟火气。他忽然明白,所谓乡土风味,从来不是刻意营造的噱头,而是像这样,把一山一水的馈赠,用最朴素的方式端上餐桌。
二、竹影里的手艺传承
改造工程到了铺设地板的阶段,陈默踩着刚打磨好的青石板,听见隔壁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原来是当地老手艺人在修复老宅的木雕窗棂,刻刀游走间,牡丹纹样渐渐浮出木面。
"能不能请他们来教客人做竹编?"这个念头让陈默兴奋起来。他想起考察大理民宿时,那些银器体验课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林湄立刻联系了镇文化站,站长推荐了三位非遗传承人:竹编的周师傅、剪纸的吴奶奶、制茶的郑先生。
周师傅带着一捆毛竹来考察场地时,陈默正在规划庭院布局。"得有个通风的棚子,光线要足。"老匠人用烟杆指着东南角,"竹篾要泡过石灰水才不生虫,这些材料我来准备。"他蹲下身,随手捡起段竹片,三两下折成只小篮子。
棚子搭起来那天,周师傅带来了十几个竹编半成品。有装茶的箩筐,有盛点心的簸箕,最精巧的是个巴掌大的蝈蝈笼。"这些都是样品。"他摸着笼身上的花纹,"客人可以照着做,也能自己创花样。"
实习生小张在旁边看得手痒,拿起竹篾想学。刚编了两下就被周师傅拦住:"篾条要刮得粗细均匀,不然编出来歪歪扭扭。"老人接过竹篾,手指翻飞间,一个菱形纹样就出来了,"做手艺急不得,得耐着性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奶奶来的时候,带了个针线笸箩。里面装着剪刀、红纸,还有些剪好的窗花。"这是福字,这是连年有余。"她指着窗花给林湄看,眼睛眯成条缝,"年轻人可能不爱学这个,我带了些简单的图案。"
陈默却觉得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宝贝。他让林湄把吴奶奶的剪纸贴在预订页面上:"就说住店客人可以学剪窗花,带走当纪念。"他忽然想起什么,"能不能剪些莫干山的风景?比如竹海、飞瀑。"
吴奶奶回去琢磨了三天,带回来幅竹报平安图。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簌簌落下的纸屑像红色的雪。"山里的竹子有灵性。"她抖开剪好的作品,"客人带着它,就像把山灵气带回家了。"
郑先生的茶课定在每周二和周五。他带来的茶具很简单:一个紫砂壶,几只粗瓷杯。"品茶不在器具,在茶叶本身。"他给陈默泡了杯新茶,"这是清明前采的,叫雀舌,你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