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膏(方剂见“蒙骩症治”相关内容)。
拖腮
托腮痘是指腮边痘疹攒聚在一起,正气被毒邪阻滞,痘疹难以顺利起。应赶紧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若痘疹部位板硬、颜色紫黯,需先使用归宗汤。
【注释】满脸痘疹都很稀疏,唯独两腮部位的痘疹攒聚成片,这种情况称为托腮。这是正气被毒邪阻碍,使得痘疹难以顺利起。在刚出现痘疹点的时候,毒势还未形成,就应该用黄连解毒汤来解毒。如果痘疹部位表现为板硬且颜色紫黯,就用归宗汤来攻毒。
黄连解毒汤(方剂见“结痂落痂”相关内容)。
归宗汤(方剂见“热症”相关内容)。
锁项
痘疹在喉咙部位攒聚,这种情况叫做锁项痘。毒邪结聚在咽喉,生命必定难保。患者会出现音哑、呛咳、难以进食的症状,此时清金攻毒的药剂才是良方。
【注释】颈项,是咽喉的关键通道。
此处出现痘疹且攒聚在一起,就称为锁项痘。如果不赶紧治疗,等毒邪攻至咽喉,必然引肿痛,导致患者声音嘶哑、呛咳,连汤水都难以咽下,大多会无法救治。应立刻使用清金攻毒饮,或许还有存活的希望。
清金攻毒饮
牛蒡子(炒、研)甘草(生)苦桔梗元参枳壳(麸炒)僵蚕(炒)前胡荆芥穗大黄山楂蝉蜕山豆根
以灯心草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清金攻毒饮如神,牛蒡甘桔合元参,枳壳僵蚕前胡穗,大黄山楂蝉豆根。
披肩
披肩痘是两肩部位的痘疹攒聚在一起,上下气机阻塞,毒邪难以透。治疗此症应投用清热解毒汤,若患者伴有便秘症状,则应先使用归宗汤。
【注释】两肩部位的痘疹相互粘连、攒聚,颜色呈现赤紫、滞黯,这种情况叫做披肩痘。这是因为毒气壅滞,导致上下气机阻塞。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汤为主。如果患者出现大便秘结的症状,那么就应以归宗汤为主进行治疗。
清热解毒汤(方剂见“见点症治”相关内容)。
归宗汤(方剂见“热症治”相关内容)。
聚背
背部出痘不宜过多,要是痘疹攒聚,生命就会面临危险。若痘疹根脚疏松,可用松肌通圣散并贴燕脂膏;若根脚紧硬,用必胜汤或许能挽救生命。
【注释】大凡毒邪于背部,大多关乎生死,对于出痘而言,更是以稀疏为好。如果背部痘疹攒聚粘连,这种情况叫聚背。此时应当辨别痘疹根脚的松紧。若根脚疏松,说明毒邪还相对活动,内服松肌通圣散,外用燕脂膏贴敷;若根脚紧硬,是因为毒邪锢结、血液凝聚,要赶紧用必胜汤治疗,不过这也只是在绝境中寻求生机的一种办法罢了。
松肌通圣散(方剂见“蒙头症”相关内容)。
胭脂膏(方剂见“蒙骩症”相关内容)。
必胜汤(方剂见“见点症”相关内容)。
攒胸
胸前出痘以稀少、症状轻为好,如果痘疹攒聚粘连,是毒热凝聚的表现。应迅使用凉膈攻毒饮,以免凶险的毒邪向体内攻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注释】胸膈属于心、肺二经所在的部位,此处出痘稀少才是吉利的。倘若痘疹在这里攒聚丛生,这种情况叫做攒胸,是由毒热引的。应当用凉膈攻毒饮来治疗,这样凶险的毒邪就不会向内侵袭了。
凉膈攻毒饮
栀子(生)黄连(生)石膏(生)荆芥紫花地丁枳壳(麸炒)桔梗元参生地牛蒡子(炒、研)大黄赤芍甘草(生)薄荷木通
以灯心草、竹叶作为药引,加水煎煮后服用。
【方歌】凉膈攻毒治攒胸,栀连石膏荆地丁,枳桔元参生地蒡,大黄芍草薄木通。
断桥
断桥痘的形态十分奇特,腰间完全没有痘疹,而身体上下部位痘疹却很稠密。这是气血阻滞,毒热壅塞导致的,用归宗汤猛烈攻毒,待无痘处有痘疹透出,方为吉利。
【注释】名为断桥痘的情况,是指腰间一颗痘疹都没有,仅身体上下部位痘疹稠密。这是因为凶险的毒邪壅塞在身体上下,气血在中焦被阻滞,所以造成上下隔断,形成极为凶险的病症。应该使用归宗汤来攻毒,让原本无痘的腰间透出痘疹,这样才能转危为安。
归宗汤(方剂见“热症”相关内容)。
缠腰
腰是肾的外在表现部位,此处出痘应该稀疏。如果痘疹连珠般环绕腰部,该怎么办呢?治疗应赶紧以攻毒为主,快服用归宗汤,这样疾病才能得以消除。
【注释】腰是肾在体表的相应部位,此处出痘以稀疏为好。如果痘疹像连珠一样环绕腰部,这种情况叫做缠腰,是毒邪潜伏在肾所致。治疗要以攻毒为主,适宜用归宗汤来治疗。
归宗汤(方剂见“热症”相关内容)。
囊腹
囊腹痘是指腹前的痘疹如同囊袋般攒聚,这表明凶险的毒邪横冲直撞,来势猖狂。先用松肌通圣散透毒,再用归宗汤攻毒,效果很好。
【注释】腹前出现痘疹,形状像囊袋一样攒聚,这种情况叫做囊腹痘。这意味着凶险的毒邪横冲直撞,来势极为凶猛。这个部位靠近脏腑,毒邪容易向内攻侵,必须先使用松肌通圣散使毒邪透出来,然后再用归宗汤来攻治毒邪,让痘疹界限清晰,根脚松动,这样大概就没有忧患了。
松肌通圣散(方剂见“蒙头痘症”相关内容)。
归宗汤(方剂见“热症”相关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dududu【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