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还是穿着他的粗布衣裳,看起来心情很不错。
“妮儿,你们副业组要摆摊了?”他见于知乐提着小箩筐,问道。
上回,陈昭与他拉家常,有提到要搞副业组的事,他大力支持,并夸赞村里干部有远见。
于知乐应声:“是,明天在大集,早七点摆到下午六点。”
“好,好,好,小昭明天来吗?”陈老乐呵呵地问,他很喜欢这个开朗健谈的同姓小友。
于知乐解释:“小昭没进副业组,但照他的性子,明天指定不会缺席。”
“祝你们副业组发展越来越好,蒸蒸日上。”陈老祝贺。
于知乐笑道:“承你贵言。”
回到小院,副业组的人都在。
“开
张了!”于知乐变戏法般似的拿出胡蓝给的钱。
崭新的纸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呀!”张文心回过神,惊呼,“还没摆摊就卖出一碗了?真的假的?”
于知乐嘴角含笑:“一碗四毛五分的泡椒米粉外送国营饭店。”
“太好了!乐乐真厉害!”张文心冲上前抱住于知乐。
于知乐看向葛泰和张家三姐妹,说:“是我们真厉害。”
她能看得出,这几天大家脑里的弦都崩得很紧。
这五毛钱来得真及时,好比定海神针,让大家干劲更足。
天微暗时,村里的捕鱼队满载而归。
这次的海货种类不多,于知乐捡着鲜活的挑,虾、鱿鱼、蛤蜊和鲍鱼,每样挑了一小盆。
海货搬回小院,她让大家回家休息,明天准时在于家集合。
她则生小火,先把骨头汤炖上,又泡了四斤米和十五斤米粉。
天还没亮,三道烛光从不同的方向向于家小院移动。
四人在小路汇合时,于家已经亮起烛光。
之后,四人各就各位。
葛泰和张文心负责磨米浆,三姐妹在灶前蒸米皮,于海光和陈昭帮于知乐备素菜。
五点整,一切准备就绪,海隅村副业组出发。
桌椅垒在新的牛车上,灶和配菜用绳子栓在车尾,骨头汤和河粉、米粉用板车推。
一行人缓缓朝海东镇走去,从天黑走到天亮,终于抵达聚集点。
与此同时,其他村的副业组驱牛车从四面八方而来,卸下桌椅货物,逐渐聚成大集。
“馒头、烧饼、豆浆,素面、粳米粥、豆花。”
“荠菜、鲜肉小云吞。”
太阳逐渐升起,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吆喝声响起。
于知乐等人刚安置好摊子,东侧的摊子的人就上前打招呼了。
她抬眼一看,还是老熟人。
“妮儿,这么快就出摊了?”大陶村的大哥热情地打招呼。
于知乐笑着应声:“刚好赶上趟。”
“哟,准备得可真充足。”大哥看见摊子里的人和灶台前的配菜,惊叹道,“不过,这价格不低啊。”
算上来凑热闹的陈昭,他们一共来了七个人,在大集里很罕见,别的吃食摊子最多就三人。
而摊前的木板上写了早、午供应的种类,并标明了价格。
早——海鲜河粉三毛一碗;午——泡椒米粉三毛一碗,注:加五分钱可加两荤一素配菜。
“每份都有肉有菜,物有所值。”于知乐说。
大哥还想说什么,摊前来人了,急忙跑摊子招呼。
其他方向的摊子都是大集改制后新申请副业组的村子,第一次摆摊,好奇地盯着于知乐等人。
“老板,给我配碗五毛钱的海鲜河粉。”陈昭往长凳上一坐,把五毛钱拍到桌上,开始演上了。
一不小心用力过猛,他的掌心隐隐发热,面上却保持着豪横的神情。
于知乐哑然失笑,但还是生火给他煮河粉。
打开骨头汤的木桶盖子,香浓鲜美的味道悄然向四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