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吞噬小说>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笔趣阁 > 第231节(第2页)

第231节(第2页)

初秋时,远洋队回来了,收获颇丰。渔船是在海东镇靠岸的,所有收成由海东镇罐头厂和村里的加工厂接收,勉强能消化完,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日常生产活动。

因此,她们决定在京市周边城市再建一间海货加工厂,项目由葛泰负责。他在周边考察了将近一个月,辽省滨城是他的最后一站。

“都还行,但他觉得还是津市最合适。阮叔在那儿,项目推进得会更快,也会更顺利。”张文心应答。

于知乐点点头,决定尽快召开管理层会议。除了要确认最终地点,最重要的还是选出开拓团队。

她们与葛泰同天回到京市,下午厂里就召开了管理层会议。

会上,葛泰列出所有备选地点的优缺点,一一展示给所有人。大家进行投票,选定津市作为分厂地点。

在确定开拓团队成员时,她们采用了自愿报名的原则。若报名人数超出需求,就通过简单选拔来确定人选;若人数不足,则再另行制定补充方案。

没曾想,消息刚通知出去,张萍就来报名了。

“晓云喜欢玩篮球,我打听过了,津市有几所学校很重视校篮球队,我想带她去学。”她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来京市之后,我发现原来自己也能走这么远,所以也想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好,我先给你登记。”于知乐笑道。

接下来的几天,前来报名的人数虽然不算多,但也超过了预定的名额。不过超出的人数不多,她和张文心便决定让名单上的所有人都进入开拓团队。

十一月初,厂里按照惯例给他们举办欢送会。第二天,他们收拾行李前往津市,张晓云也依依不舍地与伙伴们道别。

不久后,食品厂又进行了一次小型招聘。既为了找人顶替他们的岗位,也为之后饮料生产线的扩大做准备。

在食品厂有条不紊地完成广交会订单时,津市分厂的落地过程也推进得非常顺利。

十二月悄然流逝过半。十二月十八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市举行,持续了整整五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反响,其中包括葛泰、方卓和蓝圆圆。

第215章

决策见报当天,海隅食品厂进行了大的人事调整。除于海宗外,原运输组的二十人都被调到新成立的物流组,该组的负责人由葛泰和方卓担任。

厂里其他人不明所以,但隐约感觉到这事与改革开放有关。他们向来对于知乐几人抱有百分百的信任,期待感也莫名地高涨起来。

在他们畅想时,于知乐、张文心在和物流组的人开会。

齐二和他的摄制组自然没有缺席这一重要时刻,早早架好了摄影机,准备记录下这场会议。

“相信突然成立物流组的决定会让你们中大部分人感到疑惑。”于知乐开口,“实际情况与你们猜测的一样,因为改革开放,我们打算成立私营物流企业。”

众人面面相觑时,每人就都被分发到一份计划书,这份计划书的内容和几年前被张文心撕碎的那份完全相同。

内容分为五个大部分,前期市场调研及拓展客户、注册成立企业、采购设备与扩充团队、建立配送网络,以及正式开展业务运营。

“未来一年是你们的筹备期,你们掌握周边省份的商业活动变化、居民消费习惯和物流配送需求。”张文心起身走到会议常用展板前,将正面展示在大家面前,“你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拓展积累第一批客户。”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势必会陆续涌现家庭作坊式的各类型小厂家。于知乐在计划书中提到了这一点,建议他们去找这类型厂家合作,提供运送产品到外地的服务。她还提到了可以尝试与供销社合作,帮忙送商品。

另外,她与张文心有在接触邮政方面,希望可以承接它们的非核心业务或偏远地区的配送。

张文心说:“计划书中的途径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们不希望你们被局限,希望你们可以在实践中寻找到更多的方法。”

紧接着,她继续向他们讲解物流组特殊的薪资架构。虽然他们目前仍隶属食品厂,但为了激发他们的动力,管理层决定尝试采用固定底薪加提成的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没有上限。”于知乐补充,“筹备初期没有业绩要求,但希望你们能更加积极地工作,不要仅满足于底薪。”

大家点点头,脸上浮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会议结束没多久,于知乐几人打算成立物理公司的事就在厂里传开了。不少人对新薪资模式表现出兴趣,引发了很多讨论,各车间的负责人收到了大量询问。

于知乐直接开广播,告知大家食品厂会同步这个模式,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食品厂出现大变动的同时,蓝圆圆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我要带着蘭去周城发展,把京市这边完全交给婶婶负责。”她在杜宅的饭桌上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是每月的固定聚餐,在场的人有于知乐、张文心、于初月和陈昭,还有李爷爷老两口和胡蓝,各人反应不一。

她已经与胡蓝商量过,因此胡蓝没有太大的反应。

“为什么?”陈昭问,“你和婶婶做的衣服在京市和周边城市很有市场啊,没必要跑这么远,而且——”

他顿了顿,稍稍降低声音,继续说:“台里这段时间在商量恢复电视广告,到时你投个广告,品牌照样能被全国人民看见。”

扩大品牌影响力只是促使蓝圆圆做出决定的一个小原因,她有更深的考量。

“周城离港城近,开放之后,两座城市之间文化交流会增加,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借力宣传。”她说出理由,“况且,近几年港城的影视文化发展得很快,我也想趁着势头让品牌在国际有露面的机会。”

陈昭恍然,没再劝说。

而李家老两口目睹了她在这几年的成长,见她如今自信笃定,很是欣慰。

“想法很好,我支持你。”于知乐说。

张文心和于初月亦出声附和,肯定了蓝圆圆的想法。

“决定什么时候走?过完年?”于知乐问。

蓝圆圆摇摇头,说一月初就会离开,今年打算去港城与杜生过年,顺便关注一下当地的潮流趋势。

于知乐坐她旁边,拍拍她的肩膀,说:“一切顺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