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办公室,周染青连午饭都顾不上吃,立刻铺开地图和资料,开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她结合前世的经验,以及这一世自己对治沙技术的理解,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方案。
“张领导,各位同事,我认为,北部新坝的治沙,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植树’上。”周染青在会议室里,指着地图,声音洪亮而有力,“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并且要引进更耐旱、耐盐碱、固沙能力强的新树种。”
她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
1。**土壤改良:**引入当地特有的黏土资源,与沙土混合,增加土壤的黏性和保水性。同时,通过生物肥料和微生物技术,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2。**节水灌溉:**推广滴灌和渗灌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品种筛选:**集中力量培育和筛选一批适应北部新坝极端环境的先锋树种,如梭梭、胡杨、沙棘等,并尝试从国外引进部分优良品种。
4。**生态工程:**结合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草方格,稳定沙丘,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周染青的方案大胆而前瞻,引起了会议室里的一片哗然。几位老同志开始提出质疑。
“周同志,你这方案听起来是好,可咱们北部新坝哪有那么多黏土资源?而且,你说的那些新树种,咱们以前也尝试过,效果并不好啊!”一位老技术员皱着眉问道。
“是啊,滴灌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咱们林业局的经费可不多啊。”另一位同志也表示担忧。
周染青耐心解释:“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我明白大家的顾虑。黏土资源确实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进行精准配比,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至于新树种,我说的不是盲目引进,而是经过科学筛选和改良后的品种。我最近研究了一种名为‘戈壁之光’的新型杂交杨树,它具有极强的耐旱和抗风沙能力,在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她又拿出详细的数据和图表,向大家展示这种新树种的生长特性和适应能力。
“至于滴灌技术,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范围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国家现在对治沙工作非常重视,只要我们能拿出确凿的成果,相信上级一定会给予支持的。”周染青的语气充满了信心。
张领导听完周染青的阐述,沉思片刻,最终拍板决定:“好!周同志的方案虽然大胆,但有理有据,思路清晰。我支持你的方案!咱们就按照周同志的方案,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李明、小王,你们俩全力配合周同志的工作!”
得到领导的支持,周染青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她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只要方向正确,她就有信心将这片荒漠变成绿洲。